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只要有活干,就有希望

菏泽日报 2017-05-18 18:05 大字
新华社记者邓卫华娄辰

又到鄄城,记者决定再去看看那位母亲,只因为她那句“10多年不知肉味了”。

她叫高秀英,是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古泉街道常庄村的一名贫困母亲。

记者一年前采访她时,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都写在她暗红而粗糙的脸上。她和儿子10多年不知肉味了,“100块的钱,从来没敢一次花完过。”

高秀英的丈夫17年前去世,现年35岁的儿子小时候患过脑炎,留下了后遗症,至今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仅有的2亩地,是他们娘俩多年来除了低保之外几乎全部的生活依靠:“不管咋种,一年最多挣2000块钱”。

在去看望高秀英的路上,街道干部告诉我们,最近一年,高秀英一直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打工。自2015年以来,菏泽市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建车间,以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吸纳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在常庄村扶贫车间里,30多人紧张地忙碌着。我努力寻找记忆中那张暗红而粗糙的脸,却一直没有找到。大概是猜到了我正在找她,高秀英从第二排中间偏左的一个座位上站了起来,主动走上前来招呼我,并一把握住了我的手。

时隔一年,高秀英变了:脸型胖了,面色亮了,眼睛里也有了光彩。

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次采访也顺畅多了。以前采访她,问一句,常常回答一两个字。而这一次,几乎不用我们问,她主动说起了这一年来的变化。

这一年,她在扶贫车间编过藤椅,撕过头发,有啥活儿干啥活儿,能干啥活干啥活儿,能干挣钱多的,不干挣钱少的。一年下来,地没耽误种,平均下来,每月能挣八九百元。

她信心满满地说,只要车间在,她要一直干下去。打工挣钱,再加上低保和种地的收入,母子俩也能脱贫。

告别高秀英,我们继续在菏泽乡村走访。有意思的是,在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张庄村的扶贫车间里,我们又一次“看走了眼”。

年轻的赵永丽穿着得体,一头淡红色的头发十分鲜亮,言谈举止间尽显大方开朗。深入了解,我们才知道,她就是这个车间里最困难的贫困户。

弟弟3年前车祸去世、弟媳妇改嫁,赵永丽除了抚养自己两个上学的孩子,弟弟5岁的孩子也随了她,再加上婆家两个老人、娘家4个老人——“上有六老,下有三小”,家庭负担“千钧之重”。

赵永丽说,有一年过年都不敢出门,邻居们喜气洋洋地准备着年货,她害怕孩子问别人家都买菜买肉,为啥自家就没有?

自己不出门,债主却上门了,想要回她给老人看病欠下的400元钱。赵永丽狠狠心,找人借了500元,还掉400元后,用剩下的100元,全家人吃了一顿素馅饺子。赵永丽说,吃在嘴里苦在心里,边想边哭了一夜。

“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没法出去打工。”她说,这八九年来,丈夫还能在周边建筑队打打零工,而自己啥事也干不了。“我知道自己还年轻,不能这样混日子,可又实在没办法。所以经常跟老公拌嘴,其实就是心烦,看不着希望。”

2016年,张庄村扶贫车间建起来后,赵永丽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接着就到车间上班,每月能挣上千元。随着教育、医疗等多种扶贫政策的落地,赵永丽的家庭负担也在逐步减轻。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觉得,赵永丽一家要脱贫,还是难。

赵永丽却一脸乐观。她说,以前没活干的时候,那才叫难。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只要有活干,就有希望!

一路寻找,意外不断,欣喜连连:这些从精神上已经脱贫的人们,想必在经济上告别贫穷,也不会太久远了。(新华社济南5月17日电)

新闻推荐

鄄城县全面打响加油站综合整治5家非法经营加油点被依法取缔

本报鄄城3月27日讯(记者李德领通讯员贾新峰)为进一步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26日,鄄城县城市管理局、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多部门联...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