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0亩拱棚让贫困户找到脱贫“支点”

农村大众报 2015-06-15 17:03 大字

农村大众报鄄城讯(记者石鹏志通讯员丁秋松)日前,鄄城县左营乡丁杨寺村的李学高等村民,望着即将开园的西瓜,盘算着今年的收入,不禁喜笑颜开。村民严庆民高兴地说:“政府的***,扶得又真又准,俺们脱贫有望了。”这是该乡***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摸好群众情况是关键。为此,左营乡抽调了70余名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干部,分为23个工作组,每组由一名副科级干部带队,对全乡23个行政村和13022户开展拉网式精准识别,通过入户调查、村户识别、村户申请、公示公告,最后识别出23个贫困村、5552个贫困户、19378贫困人口,将包括影像资料在内的全乡贫困详细情况全部录入国家扶贫信息系统,为***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出发,通过召开村党员干部会、致富能手会,组织群众讨论,选择出适合群众的扶贫路子。为开阔群众的视野,分类别多次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在去年的扶贫工作中,丁杨寺、管寺、左北等村被确定为实施蔬菜拱棚项目。为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在丁杨寺村集中流转了200亩土地,高标准建设了60个蔬菜拱棚,蔬菜拱棚作为贫困户的共有财产,明确其所有权由贫困户按股持有,经营权统一发包,贫困户优先选择,剩下的再承包给其他能人。每承包一个蔬菜拱棚每年要交5000元租金,租金就是贫困户的后续发展基金。

为让承包得到真正的实惠,乡里与山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联姻,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使所有贫困户都能熟练掌握技术。乡里还出动宣传车,组建8个工作组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宣传指导。去年下半年以来,举办培训班30多期,送科技到村30余次,受训人数达到5000余人。

资金投入的无忧、技术的熟练掌握和产品销售的光明前景,使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鼓足了干劲,激发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拱棚西瓜种植户李学勤对记者说:“从这几天卖瓜的形势看,俺这棚西瓜收入18000来块钱没问题。”

新闻推荐

非国有博物馆“迎来春天”

□本报记者于国鹏本报实习生于琳琳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在业内人士看来,《条例》的公布实施,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松绑”,博物馆的发展“迎来春天”。仔细...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