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学生志愿者:牡丹园里“最可爱的人”

牡丹晚报 2015-04-28 20:53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韩 波 郭卫东

“这种牡丹花一株两色,是著名的花二乔,是传统品种……”4月25日,牡丹晚报记者来到曹州牡丹园时,身着正装、戴着扩音器的解说员孔凡荣正含笑向游客讲解 (上图)。她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来自菏泽学院2013级经济管理系。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该园共有80名解说员,他们全都是菏泽学院在校大学生,3月14日起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4月1日正式进入牡丹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天走40公里路,平均休息时间不到1小时

孔凡荣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他们每天7点就来曹州牡丹园上班,晚上6点下班,中午只有吃午饭的时候才能休息一会。有时候旅游人数增多,晚上会加班到7点。“正值花期,来自各地的游客非常多,我一天最多接了7个团,12个小时连轴转,中午连吃饭的空都没有,一天下来足足走了40公里路。”孔凡荣表示。

4月18日下午5点,该校2011级园林工程系大学生李倩接待了一个来自台湾的15人旅游团。第一次来大陆看牡丹,游客们兴致高昂,拍照、询问的时间比其他团多了1个小时。等李倩回到出口处,已是6点50分,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只要游客尽兴,耽误点时间没关系!”李倩告诉牡丹晚报记者。

“孩子找到了!我给你们点32个赞!”

“菏泽牡丹向来以花大、型美、色艳、香浓著称于世……“4月21日,该校2014级文学与传播系志愿者闫晓彤正在给旅游团讲解牡丹,这时,一名30多岁的男子跑了过来,急切地说:“你是讲解员吧?快!我儿子找不到了!快!这是照片!!”原来,这是一位来自河北的张姓游客,下周是他儿子5岁的生日,他特地来到菏泽,想给儿子过个特殊的生日。然而,就在他和其他游客谈论牡丹园的建筑时,儿子轩轩却不见了。

“了解情况后,我先安抚张先生的情绪,告诉他我们很熟悉路线,一会儿就能找到的!”闫晓彤告诉记者。

接着,她马上联系园内广播室播报寻人启事,并号召所有志愿者一起寻找。40分钟后,闫晓彤接到了其他志愿者用手机发来的照片,“是不是这个小孩?”经张先生辨认,这正是他的儿子轩轩!原来,轩轩自己随着卖花姑娘走到了国花门。“太感谢了!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轩轩还这么小,要不是你们帮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给你们点32个赞!”张先生对志愿者们说。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4月18日上午,在曹州牡丹园东北门轮班的该校2013级音乐系志愿者刘晓涵接待了一个特殊的游客,她叫黄莎莎,来自鄄城县红船镇黄庄村,年仅十七岁的她,已因病坐轮椅六年有余,如今病情又恶化为骨癌。来牡丹园看花,是她的一个心愿。得知她的遭遇后,除了普通讲解,刘晓涵还会讲有趣的故事给她听。“看到莎莎对着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幸福。”刘晓涵说。

今年100岁的李奶奶已经是第15次来看牡丹了,自从老伴去世后,每年4月女儿都会陪她来牡丹园。“俺娘最喜欢牡丹了,但身体不好,出行不是很方便。”老人的女儿说。看到百岁老人来赏牡丹,文学与传播系2011级志愿者房璐燚主动要求推着老人看花,给老人讲解今年哪株牡丹开得早,哪株开得好。“你们这群大学生真可谓是‘最可爱的人\’,俺娘好久没这么开心地笑过了,谢谢你们!”李奶奶女儿高兴地握着房路燚的手说。

该园志愿者负责人王汝昌在评价菏泽学院志愿者工作时说:“菏泽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素质高,很敬业,也很辛苦,总是能做一些工作要求之外的事情。” 

新闻推荐

军屯村的抗日传奇

牡丹晚报记者 仝志华 冯 锴 实习生 谭伟玲在菏泽抗日战争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日人物和故事,...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