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立足优势 借势发展董口镇依势推动中药材跨越式发展

牡丹晚报 2014-09-19 15:53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建国 通讯员任远)鄄城县董口镇党委、政府依据镇内的土地、行情把握、技术指导等优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中药材种植从原来单一的金银花发展到板蓝根、牡丹、白芍、红花、银杏等10多个品种,种植总面积4000余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董口镇为沿黄乡镇,土壤为黄河土冲积而成,土层深厚,加之水资源比较丰富,水质好,埋层浅,并有引黄优势,极易于黄芪、半夏、板兰根、丹参、白芍、牡丹等数十种药材种植生长。县境内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国家批准的全国十七大中药材市场之一,也是山东省仅有的一处国家级中药材市场,是继河北安国、安徽亳州之后的全国第三大中药材集散地,易于药农及时掌握药材流通信息,这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同时,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选派农村“第一书记”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部署,山东中医药大学选派“第一书记”到董口镇贫困村挂职,开展三年帮扶工作。“第一书记”将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与帮扶乡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依托派出单位的人才、科研等优势,邀请专家指导中草药种植、培训当地农技人员,提高中药材种植质量和产量。

虽然优势聚集,种植药材的一切有利条件齐聚董口镇,但是群众意愿如何?为此,董口镇党委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宣传车、高音喇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帮助群众算种植中药材的“经济账”、“成本账”和“劳力账”,坚定群众种植中药材的信心和决心。并做好典型示范。通过重点培植种植大户、榜样示范,引导群众主动去种。仝堂村的刘建勇、周训臣、仝慎波已种植860亩中药材,目前正着手扩种700亩的油用牡丹;董口村刘学文150亩油用牡丹种植方已经开始建设;朔村刘兆玉、张村崔广春、刘庄村骆留进等都是中药材种植面积150亩以上的大户,目前都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身边这些鲜明的事例,感召着每一个群众,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董口镇党委、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管区书记为成员的镇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负责全镇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划、落实和督导。并对种植地块进行科学规划,提出“三区”发展规划,即利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实现以周场为主的1000亩核心区,以种植大户为主的2000亩示范区,以群众自发种植为主的7000亩带动区。在激发内力的同时,以土地招商,吸引种植大户前来投资。给种植大户提供最适宜种植的土地,提供最好的服务,确保周边群众不给前来投资的种植大户添任何乱子,让种植大户认识到投资中药材种植的优势,不看重眼前的小利益,上级政府的帮扶政策也仅仅是 “香油”效应,种好中药材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让中药材能得以长远的发展,在董口镇政府的指导下,全镇建立中药材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药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中药行业协会担当起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的职能,发挥规范市场行为、信息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中药材信息网络建设,为中药材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并利用中医药大学帮扶的优势,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加大中药材种植管理、采收加工、贮存保管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发展林药、粮药间套种植技术,在农作物间套种药材、药材间套种其它药材,挖掘林下面积,种植木本、草本和藤本药材。在保证与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

针对当前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现有形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采取“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联系舜王城中药材市场和县内外中药材加工企业,兴建和引进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统一培育种苗、统一辅导技术、统一标准加工、统一供货销售,为广大会员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大力提高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努力把中药材产业规模和效益做到最大化,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董口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水管跨马路绊倒骑车人浇地农民被判赔16万元骑车人摔伤致一处二级伤残、两处十级伤残

本报讯 (记者 志国 通讯员 王 群) 鄄城农民赵某怎么也想不到,只因夜间浇地时将水管横跨马路而未设置警示标志竟“惹了大祸”。昨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向牡丹晚报记者介绍了这起刚刚二审判决的侵权...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