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30年唢呐技艺的坚守者
本报记者 郭卫东 实习生 张忠法
5月10日,记者见到王立华时,他刚从鄄城县凤凰镇演出回来,穿着一件朴素的T恤衫,手里提着唢呐,汗水不断从脸上流下来,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唢呐演奏家根本联系不起来。
6岁随父学艺,把简单的事重复做
王立华,鄄城县董口镇田铺村人,今年41岁,出生于唢呐世家,他是第5代传人。6岁起,王立华就开始跟父亲学艺,8岁时就能吹奏戏曲。9岁时,他已经能吹独奏曲并基本掌握了唢呐、笙、笛子等常用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了父亲乐班里的一员。后来,王立华逐渐在鲁西南和河南一带小有名气,被人称为“九岁红”。随乐班到处演出,给王立华自身技艺的提高提供了大好的学习机会,他不满足于父亲传授的有限的乐曲技艺,而是虚心向众多艺人学习。1996年王立华开始学习简谱,而在这之前,他一直是看别人吹奏的动作,嘴型、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要学习一两天。因为随父演出,演奏的次数也多,根据自己的感觉,哪个曲调好听王立华就对曲调进行改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后来的学习中,他更加注重扎实的基本功,一个曲子要学习3个月才能算是掌握了。凭借着记忆力,他边听曲子边学习,就这样把这些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坚持就是30多年,也是凭着这份坚持与学习的劲头,他在十里八乡是有名的角儿。
在学习中发展传统唢呐技艺
在学习上的不断追求使得王立华的技艺得到长足进步。1988年,在鄄城县第二届唢呐比赛中获二等奖,1990年、1999年均获菏泽地区唢呐比赛一、二等奖。
1996年,他与父亲和表舅一起在濮阳办学习班,主要教授唢呐和笙的演奏。与此同时,他还尝试组建了自己的乐班。1997年,年仅20岁的王立华,建立了自己的乐班,并进行大胆创新。1997年,乐班在演出时带上了自制的“舞台”,这个舞台是在机动三轮车上临时搭置起来供演员在上面演奏、唱戏的简易演出场地,尽管简陋,在当时不但吸引了观众,也为以后的大型演出积累了经验。同年,乐班添置了许多电子设备,现代曲目的演出与现代音乐的音响特色也成为乐班所要掌握与追求的内容。在传统唢呐技艺不断受到挑战时,王立华不断进行创新,吸收现代表演中的多种元素,演员表演不仅能吸引老年观众,同样也吸引年轻人,观众群越来越广。
2004年6月,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王立华赴京参加了鲁西南民乐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他独奏吹卡戏大平调《收姜维》,与父亲合奏平大笛《扬州》,受到专家们的好评。专家对他演奏的评价是:字正、腔圆、朴实、饱满、立体感穿透立强,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自2000年以来每年招收学员10余名,至今共计培养学员120余名,为鄄城县的唢呐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王立华说,靠自己的力量去传承传统技艺力量可能会很单薄,他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本报小记者(编号:JC0228)、鄄城县第一小学三·四班 张欣彤星期六,我睡了个懒觉,一觉醒来,才发现妈妈早已上街去了。我泡了一袋方便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了,我正准备去写作业,突然,...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