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锋东明县第一中学爸爸因病去世后妈妈从柜子里掏出
□邢新锋(东明县第一中学)
爸爸因病去世后,妈妈从柜子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小塑料袋,看起来挺鼓囊的,妈妈说,这就是你爸爸当年盛行粮票时,省吃俭用给你们省下的粮票,就是指望着给你们上大学时用的,谁知道也没有用上。我们兄妹含着泪一张一张地清点,一共是466市斤。
想想爸爸给我们留下这么一笔“巨额财富”,真是挺不容易的。
爸爸是1959年底19岁当兵走的,按叔叔的话说,瞪眼瞎一个,大字认不了几个。到部队后,有人教文化,爸爸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像一年级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学起。他一点文化底子没有,所以学起来比别人辛苦多了,有时刚学会,一转身就忘,还得向人请教。几年后,上过私塾的大伯看到爸爸写的家信,高兴地对爷爷奶奶说:“不错不错!老二到部队有文化了。写的信像模像样了,字写得也挺工整秀气的。”我见过爸爸写的字,确实挺工整娟秀。
在部队学过文化,入了党,上过抗美援越战场立过功的爸爸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首先被组织上分配到山西省代县公安局工作,后来又转到家乡东明县工商局人事科工作。工作过一段时间,爸爸感到自己的文化水平适应不了工作,就主动让贤,自己去了驻村工作队锻炼。
这件事让爸爸深刻认识到没有文化不行,文化浅了更不行。爸爸就想让我们兄妹几个学好文化,学有所成,最好能考上大学。而那时不但上食堂去宾馆吃饭要粮票,上大学吃饭也是要粮票的,粮票是比钱还硬的“硬通货”。
为了让孩子能够吃上饭吃好饭这一朴素愿望,爸爸就开始省吃俭用地为我们积攒粮票,但他还要赡养老人,抚养我们兄妹几个,能省出这么多粮票确实不易。或许爸爸想着自己能省下一两,孩子就能多吃一两。不过,村里的一位远门的叔上医学中专没有粮票,吃饭成问题,爸爸毫不犹豫地捐助了他一年的粮票。
妈妈也说,爸爸给她说这个愿望时,她也赞成,自己也自觉地省了用度,可一年也省不下几斤。看爸爸省下的这些粮票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而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多。那时人们的生活慢慢好些了,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粮票多,可粮票也没有以前那么金贵了,而且多是全国通用粮票。
一斤一两的粮票可以计算,但爸爸对我们的爱和期望却无法计算。可惜,哥哥姐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如爸爸的期望考上大学,爸爸为此叹息不已。爸爸又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可当我1996年考上大学时,粮票却已退出了流通领域停止使用了。那时爸爸所在的食品公司已发不出工资了,爸爸说,孩呀,我还给你准备着几百斤粮票呢,可惜又用不着了。爸爸说这话时,眼睛竟有些湿润。
现在已失去使用价值的粮票又成人们的收藏对象,有人听说我们家有粮票,愿意拿钱来买,我们都说不卖。凝聚在粮票上爸爸的爱和期望是无价的,也凝聚着我们对爸爸无尽的思念,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新闻推荐
□牡丹晚报记者 姜培军从一朵花到一粒籽再到一滴油,娇艳的牡丹完成了从天地苍穹到烟火人间的转化和升华...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