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村庄“踏”着板材“闯”进国际市场

牡丹晚报 2014-12-11 21:22 大字

本报记者 郭卫东 韩 波

▲即将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品◆生产车间一角

“村民团购的10辆北京现代轿车来了,赶紧瞧瞧去!”昨日,牡丹晚报记者一赶到东明县马头镇朱岗寺村,就听到村民讨论着这个好消息。

从村民口中,牡丹晚报记者得知,朱岗寺村现有各类运输车辆1200多辆、私家车150多辆,可以说是家家有车。

“十几年前,我们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2002年开始,通过发展板材业慢慢富了起来。从最初的16家企业,猛增到如今的100余家,从业人员达1500人,老百姓的收入是打着滚往上升!”对牡丹晚报记者说这番话时,村党支部书记王凤英非常自豪。

打工路上谋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板材业

赵兰格是东明县马头镇朱岗寺村较早搞板材加工的。

1999年,赵兰格到曹县庄寨镇的木材加工厂打工。他干什么活都喜欢动脑子,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在板材厂干久了,里面的门道学得差不多了,他就开始琢磨:“我为什么不能回家开板材厂呢?”

2003年,经过前思后想,赵兰格带着一身本事返回村子,开了一家板材加工厂。

从赵兰格开始,朱岗寺村的板材业逐步发展起来。

赵兰格说:“刚开始,客户不认我的产品,我就到客户那里苦口婆心地讲,甚至先把产品送给客户使用,承诺如果用着好再交钱,慢慢地,客户就多了起来。”

王凤英说:“我们村紧邻马头镇3000亩林场、三春集镇10000亩林场两大林木资源宝库,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大部分从事板材加工行业多年,做板材加工业,我们村既有资源又有人才,优势非常明显,这也是我们选择板材加工业的重要原因。”

目前,朱岗寺村发展木材加工骨干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3家、500万元以上的25家。总投资1200万元的瑞胜木业,年产细木工板45万张,实现年利税130余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

铸造业内知名品牌,产品闯到国际市场

“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不但能使传统产业实现增值、提质,更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整体效益。”王凤英说。

朱岗寺村在最初上马了旋皮、压板、切片、胶合板等企业后,又发展了节材型和边角余料生产企业,且不少企业开始在加工机械上动脑筋。村民赵忠安和韩春玲夫妇除了搞板材加工业,还办起了机械厂,专门生产加工木材的机械产品,现已申请了国家专利。

韩春玲说:“我们做板材时,最难的是招工难,找不到工人,就想着法子做出了‘全自动拼板机\’。没想到做出来后,效果非常好,省时省力又省人工,现在,这款产品卖到了甘肃、宁夏,客户反映不错。”

现在,朱岗寺村板材加工业形成了“上层是科技木、刨花板、密度板生产线,底层是各家各户的木材旋切点”的金字塔型发展格局,不少企业还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王凤英说:“我村板材产品逐步发展成为6大体系、2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铸造了‘天图\’等多个业内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1个国内大中城市,生态家具板更是出口到日韩、欧美,闯进国际市场,年创外汇200多万美元。”

人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6000余元

“你们村的人平常都干啥?”

“不就是打麻将、看电视嘛。”

“我们村的人整天忙着干活挣钱,没在家闲着的。”

这是朱岗寺村村民和另外一个村村民对话。

确实,在朱岗寺村几乎看不到闲人,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会拿着马扎,到板材厂里干拔钉的活。

据了解,在朱岗寺村从事板材加工的青壮劳动力年平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从事废旧板材拔钉等轻体力劳动,每天也有50元以上的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6000余元。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朱岗寺村的辐射影响作用愈发明显,不仅在马头镇形成了以三庄路为轴线、以朱岗寺村为中心、串联多个村庄的板材加工产业带,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在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从业人员已达5万人,另外从事木材采伐、营运的个体户达1万余人。群众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人数大幅下降,一些社会矛盾迎刃而解。 

新闻推荐

警务改革提升作战能力

东明县公安局强力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社区警务夯实公安基层基础,以民意主导警务,深化警务指挥模式改革,在促使公安工作更切合现代警务实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警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警务...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