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无腿英雄的“站立之歌” ——记东明县一级伤残军人袁殿华

菏泽日报 2014-07-23 09:55 大字

“一帮长短不齐汉,亦学夸父追太阳。”这幅东明县伤残军人福利厂大门上的对联,在骄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耐人寻味。2006年10月,一级伤残军人袁殿华在农村创办了这个福利厂,开创了山东省伤残军人办厂做实业的先河。日前,他被确定为“中国最美爱国拥军人物”,是山东省唯一人选,并于近期进京参加颁奖大会,这使他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战场上:为救战友失去双腿

袁殿华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军人。1983年10月,年仅17岁的袁殿华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随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当了一名侦察兵。入伍仅半年就荣获4次师级嘉奖、1次连级嘉奖,还被任命为班长。袁殿华聪明能干,对机械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老山前线临战训练期间,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上百次实验,发明了“绊发式报警器”、“光亮报警器”、“敌情方位指示器”等十几种报警器材,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为此部队党委为他记三等功。1984年3月8日,对袁殿华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袁殿华为抢救战友失去了双腿。战后,他被评为特等伤残,荣立二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做了两次截肢手术的袁殿华转业回到了家乡。按照规定,退伍后的袁殿华,政府会照顾他一辈子,但他没有这样做。几年间,他拖着残躯,先后为工厂、学校、机关作英雄事迹报告2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多万人次。为了不荒废时光,要强的他决定站起来开创一番事业。

困境中:奏响生命最强音

退伍后,袁殿华没有依赖政府的优抚金生活,而是和妻子在县城开了一家酱菜店,自谋生计,日子过得还算有滋有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0年6月的一天,袁殿华家中突然起火,所有家当付之一炬,为给到家做客而被烧伤的战友治病,他又负债累累。1991年,袁殿华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只身来到上海,开始给一家企业推销劳保用品。每天一大早,他就拖着沉重的假肢,挨家挨户推销产品。一天下来,他的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即使这样,他仍咬紧牙关坚持,并在上海一干就是5年。艰难的付出,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1996年底,袁殿华从上海回到家乡,还清了所有债务。之后,他又承包鱼塘、批发蔬菜、承包工程等,尽管连遭挫折,但他从不气馁。2000年春天,袁殿华来到西藏,他看到当地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没有人搞苗木绿化,于是他便在拉萨开了一家苗木绿化公司。为了搞好这个项目,他买来了一大摞苗木栽培、绿化工程方面的书籍进行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四处询问业内人士和苗木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殿华成功摸索出了“断根育苗法”,移栽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解决了困扰当地政府多年的高原沙化难题。并将银杏树移栽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填补了西藏高原没有银杏树的空白。

光环下:永葆军魂争风采

按理说,功成名就的他,已身家百万,过了不惑之年的袁殿华该安享天伦之乐了。然而,身在西藏,他却时刻时刻惦记着家乡的伤残战友和并不富裕的父老乡亲。2006年10月,经过不懈努力,袁殿华和战友联合创办的全省第一家伤残军人福利厂正式开工投产了。因为加工工装等劳保产品是一个微利行业,所以袁殿华还是像创业初期那样,每天起早贪黑地带领大家一起跑订单,购置布料,加工生产。在这些伤残军人眼里,这个简单的福利厂是他们自己开创的事业,也是大家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的关心下,目前,该厂共接纳社会残疾人60余人, 其中28人是立功伤残退伍军人,他们的平均月工资2000元。

事业的成功让他先后荣获“2008感动菏泽年度人物”、菏泽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伤残退伍军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11月25日下午,袁殿华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通讯员  王恩标  王培源  记者  臧宾

新闻推荐

东明提高高龄老人补贴

...

东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