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有老人在就是幸福

牡丹晚报 2016-10-21 00:00 大字

讲述:谢照乾(曹县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整理:牡丹晚报记者 朱 静

10月20日,牡丹晚报记者在曹县供电公司家属院见到了64岁的谢照乾。他生活在一个“特殊家庭”,因为生活变故,他和妻子都有养父养母,和亲生父母距离也不远。

谢照乾和妻子悉心照料八位老人30余年,直到2016年送走最后一位老人。谢照乾说,虽然照顾8位老人有时候很累,但心里感觉很幸福。现在,老人们都相继离开了,但他心里没有一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我和妻子都有养父母

我出生在曹县青岗集镇苗庄村,家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三姨家距离我家有二三里地,三姨夫当年是青岗集大队党支部书记,二人结婚后,一直没有怀上孩子。在我六岁那年,父母把我送给了三姨家,三姨和三姨夫成了我的养父母。在养父母的支持下,我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

1970年,胜利油田来菏泽招工,我经过体检、面试等环节顺利过关。养父经过再三思考,不同意我去这么远的地方工作。那一年,部队来曹县征兵,我顺利入伍,跟着部队来到了大连市。因为我学历高,进入部队不久就成了重点培养对象,单位领导、同事纷纷给我介绍对象,但考虑到如果在部队成家,家里老人就没人照顾了,于是都一一婉拒了。

1976年,部队派我去西安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进修学习。当年春节期间,我回家探亲,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爱人。经过交谈,我们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有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原来,我爱人小时候,她的姑姑和姑父没有孩子,就把她要了过去。

放弃升迁机会,回乡照顾老人

8位老人年轻时身体都很健康,也没有麻烦过我们。直到1978年,我的养父得了食道癌,也是从那一年开始,8位老人身体陆陆续续地出现问题,直到2016年,最后一位老人离世。

1978年,我的养父因患食道癌到济南住院,我花光了自己的津贴,又向亲戚邻居借了不少钱;1982年,妻子的生母因脾病动了手术,后因缺少治疗费病逝;我的生父半身不遂、生母脑溢血;妻子的养父又半身不遂、养母脑萎缩。

家里几位患病的老人压得我没有一点喘息的余地。1983年,考虑到家中困难,我向部队领导提出转业申请,因部队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未获批准。1984年,我再次申请转业,仍未得到批准。1985年,部队提拔团级干部,我是营里唯一一名符合条件的,可考虑到家庭的实际困难,我放弃了这一机遇,选择了转业。回家后的第二年,养父旧病复发,于当年夏天病逝。

在我和妻子的悉心照料下,我的养母、妻子的生父和养母都活到了90岁高龄。2016年,我的养母在患病卧床五年后离世。在她卧床期间,为了让老人舒服一点,我和妻子每天给她换洗床单被罩,纸尿裤也是一天换几次。我感觉,每天回到家能看到有位老人在等着就是一种幸福。

儿女尽孝,传承家族优良传统

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媳,虽然对他们疏于管教,但他们的言行都受到我和妻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次,我的大儿媳妇王娜看到我的养母在院子里洗脚,二话没说直接下手给老人洗,还为她剪脚趾甲;有一年,我因为心脏病发作,住院一个多星期,孩子们为我送的饭没重过样。

2014年,我因为“尊老敬老”被评为道德模范,大儿子因“见义勇为”被评为道德模范,我们父子二人的照片都被张贴在了 “道德模范墙”上。看着“道德模范”这几个字,我心里无比的激动。

30多年来,为了照顾8位老人,我和妻子吃了不少苦,也借了不少的外债,但我心里觉得很幸福,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对于孩子们,我用实际行动教给他们对父母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

家史征集令

为凝聚亲情和乡音,本报推出家史栏目,挖掘记录一个个家庭传承发展的故事。市民可以通过口述或者投稿的形式参与,抒写家族历史,也可讲述家庭趣事。

投稿邮箱:42775587@qq.com。

咨询电话:5969581。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