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聂家山

黄山日报 2022-01-19 05:09 大字

□杜德玉

聂家山不是山,而是黄山东麓的一个自然村。称村为山,似乎有点夸张,但只要你去了聂家山,你就会觉得这个以山来命名的村庄实在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的。

去聂家山必须要翻山越岭。在石门峡电站前的停车场下车后,跨过麻川河上的水泥桥,沿着崎岖陡峭的山道,踩着厚实绵软的枯叶,上行又下行,盘旋又往复,大约行走半个多时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就在绿树和翠竹的掩映中,影影绰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环村皆山也。举目望去,都是逶迤连绵的高山。村庄处在V字形的山坳里,南边的山谷宽阔一些,呈漏斗状向北聚拢,逐渐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峡谷空间。山,近在咫尺,似乎就贴着你的前胸后背,让你有一种局促感和压迫感,似乎有些喘不过气来;天,也被大山挤扁了,宛如一条悠长深邃的河谷,看上去清幽高远。还不到中午十二点,云层中依稀可见的太阳离西山尖就已近在咫尺了,让人恍惚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

两条小溪从南边大山中跳跃而下,呈丫字形在村口桥头猝然相逢,欣喜拥抱后汇聚成一条宽阔的河流。这条河流与村庄同名,就叫聂家山河。正是隆冬时节,山寒水瘦,水落石出。宽阔的河道中,乱石岩岩,交相叠错,宛如白色的波涛在滚动。河中水流清浅,忽隐忽现地穿行在石罅中,淙淙的流水声不绝于耳,宛如一首动听的旋律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村庄的房屋就分布在这条河谷两岸,几十栋新旧杂沓的房屋,很散乱地分布在两岸的山坡上,看上去高低错落,参差不齐。村中房屋大部分都是新建的各式小洋楼,没有明清时期的老房子,年代最久的,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那种大檐角的平房。如果不是村中高大粗壮的红豆杉树,单从房子的外观来推断,你一定会以为这个小山村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在村中徘徊,随处可见的红豆杉树矗立在房前屋后,形成一道特别吸引眼球的靓丽风景。那红彤彤的红豆果像珍珠似的点缀在绿色葱茏的枝叶里,宛如碧天里的星星,闪烁着一片耀眼夺目的光芒。见过零星的红豆杉树,也见过高大葳蕤的红豆杉树,但没有见过如此多的红豆杉树点缀在村庄里。据介绍,村中有将近二十棵红豆杉树,大部分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其中有一棵红豆杉树耸立在河谷东岸的高坡上,树龄有500多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由此可以推测,村庄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至少在明朝初年,这个偏僻的大山深处,就有人在此居住生活了。

聂家山深藏在大山深处的皱褶里,这种隐蔽的地形也为当年游击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便利。聂家山曾经是中共皖南地委的驻地,党领导的武工队和游击队以聂家山为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让敌人闻风丧胆、打不死的刘奎当年就利用聂家山的有利地形,与敌人进行巧妙周旋和殊死较量。刘奎在聂家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与当地进步女青年李明相识相爱,并结为革命伴侣。如今98岁的李明老人还健在,与她弟弟李茂一起生活在合肥。

作为知青点,聂家山也见证了那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聂家山周围的崇山峻岭中,到处都是当年上海知青的落脚点。生活条件最艰苦的知青八连,就落户在聂家山西边的山岭上,吃的用的都需要靠人力肩扛手提,从几十里外的场部翻山越岭运送过来。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几千名知青日夜奋战在修路工地上,硬是靠原始的作业方式,在山岭沟壑中修筑了一条简易的公路,从场部直通到最偏远的八连所在地。如今在聂家山南面,一条公路从东边的山岭上蜿蜒而下,跨过聂家山河谷后,又沿着西边的山岭盘旋而上。这条路就是当年知青修筑的,如今路面已硬化,相比当年,是更加宽敞和通畅。

沿着河道向村庄南面前行时,正好遇到一家农户在兴高采烈地杀年猪。已煺去了黑毛的大肥猪,露出了浑圆雪白的肌肤,明晃晃得像一团雪球。主人家正在厨房里煮饭烧菜,热气蒸腾的厨房里到处是忙碌的人影。上前询问了一下,这是一家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当天已安排了四桌午餐,是区摄影家协会预定的。我们在村中蹀躞行走,一拨又拨的游客与我们擦肩而过。这些游客跟我们一样,都是到革命老区来体验大山情趣,感受农家生活的。

料峭的山风从北边的峡谷中飒飒吹来,村中高大的红豆杉树立刻兴奋起来,婀娜摇曳,婆娑翻飞,展现出柔美的风姿。树丛里的黄鹂鸟躁动不安,不停地跳跃着,追逐着,啁啾的鸣叫声如同潺湲的溪水一样不绝如缕。绿树掩映中的革命老区聂家山,越发显得幽静和安宁,也越发显得妩媚和动人。

新闻推荐

水源保护地禁止冬泳 合肥目前暂无公开水域提供给市民冬泳

本报讯凌晨6点的董铺水库边,本应是一片平静。但冬泳爱好者已经来到这里,与岸边的劝阻人员吵了起来。“这里是饮用...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