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 最是那转角的一瞥

江淮晨报 2022-01-17 00:43 大字

三国“趣文化”成撮造山巷最大特色。

劳动巷里看“奋斗新时代”。

如今的蚂蚁塘巷徽韵十足。

改造后的戴安桥巷焕然一新。

升级改造后的丁家巷。

丁家巷内清幽静谧。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街头巷尾走一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合肥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从来不缺乏古韵悠长的古街老巷,四古巷、戴安桥巷、丁家巷、蚂蚁塘巷……一条条街巷有历史、有故事、有味道、有韵致。在老城更新的步伐里,这些历史与故事,汇进了我们生活之中。一回首一驻足一抬眸,遇见意想不到的精彩,文化墙、街头小景、雕塑等,镌刻着城市的人文印记,彰显着城市的精致魅力。◢

戴安桥巷:赏读“驿”文化

青石小径、粉墙黛瓦,走进瑶海区的戴安桥巷,抬眼可见的徽风皖韵,如水墨画般清幽静谧。走到小巷深处,一座小小的“接官亭”伫立路旁,重现属于这里的辉煌岁月,也讲述着属于它的沧桑历史。

不少小巷居民对这里的历史都能说出一二。他们说,戴安桥巷是一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巷,它曾拥有过丰富的故事。

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庐州知府叶盛将“金斗驿”,搬迁到了戴安桥巷一带。驿站,是古代专供传递文书者或往来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住所,而“金斗驿”则是当时庐州城最负盛名的驿站,人流不断、车流不息。到了明朝末年废除驿站,“金斗驿”也停止了正常运转机制,逐渐退化成了一座“接官亭”。

今天的戴安桥巷“藏在深闺”少人知,可古时的它却是地域优势显著——其位于庐州城大东门外二里路,途经庐州的官员无论是走水路还是官道,这里都是迎来送往的最佳地点。

1642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带着将士,伪装成科举考官一行来到“接官亭”,不仅受到了本地官员的热情接待,还受到了军民大开城门夹道欢迎。张献忠率部大摇大摆进入庐州城,之后里应外合,上演了“智取固若金汤庐州”的故事。也正是在这次动乱中,“接官亭”和“金斗驿”旧址都毁于战火。

清朝顺治年间,“金斗驿”遗址上又建起了一座白衣庵。据《合肥县志》记载,1935年,安徽省公路局在白衣庵处设合肥汽车东站,后来日军侵占合肥县城时,东站关闭。新中国成立后,合肥的客运事业也逐渐发展,到了1983年,全新建设的合肥汽车站,也就是合肥人俗称的“明光路汽车站”,又在戴安桥巷的怀抱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岁月匆匆而过,属于戴安桥巷的辉煌过往,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该如何留住记忆、守护文化、打造特色?瑶海区利用小街巷改造提升工程,注重融入人文历史、地域文化等特色元素,重点打造一批人文环境浓郁的立面小巷特色景观。戴安桥巷也迎来了微更新整治,以“逸”生活、“驿”文化为主题,打造为一条庐州“驿”巷。

在现有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戴安桥巷融入了适度的人文印记,小巷两侧的墙壁上或木刻或绘图,渐次展示金斗驿、白衣庵、汽车东站等城市记忆,与马头墙、青砖黛瓦相映成趣,尽显徽文化的古朴韵味。小巷中段,结合围墙设置了驿站门楼,通过丰富的两侧环境景观等,再现明朝“接官亭”的场景,体现沧桑历史的驿站文化。

走在现在的戴安桥巷,领略这里的文化印记,也读懂了合肥的古韵沧桑。“老故事被融入生活中,希望能一代代能记住。”家住戴安桥一带的七旬老人张登余说。

蚂蚁塘巷:感动家风传承

明光路汽车站对面,距离戴安桥不远之处,有一条名为“蚂蚁塘”的街巷。小巷不长,从明光路通向滁州路,也就250米左右。与周遭繁华的城市气息相比,蚂蚁塘巷有种“隐于市”的格格不入,但你若深入其中,便能读懂属于它的深邃与动人。

“蚂蚁塘”因何而得名?巷口处,镶嵌于青石墙砖中的路碑,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清朝乾隆年间(1766年),威武门(今大东门)外兴建“东关公馆”。公馆的后花园有一口水塘,形状有点像蚂蚁,清末乱世花园荒废,塘中有座土墩四面环水,少有人打扰,蚂蚁成群垒筑蚁穴,后来这里被称为“蚂蚁穴塘”。

民国初期,外地商人纷纷来到合肥购销棉麻,用来生产洋纱、洋布、洋袜等。蚂蚁塘巷一带热闹了起来,逐渐形成了棉花购销的崇德街,也就是俗称的“买卖街”。棉纺行业有很多妈妈级别的女工,带着孩子一起工作。合肥方言称呼妈妈为“妈姨”,每天大量孩子们呼唤“妈姨”的童声此起彼伏,大家戏称“蚂蚁塘”为“妈姨塘”。

光阴流转,蚂蚁塘巷在数百年的兴衰更迭中,逐渐成为一名静默安详的老者,将自己深深融入到城市的血脉中。而今,蚂蚁塘巷早已“旧貌换新颜”,青砖黛瓦、马头翘角,布局中正大气的宽窄巷子,雕花的窗户、考究的门楼……徽韵十足,处处透着一股子明朗素雅。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巷沿途的传承家风文化墙,孝、善、德、俭、勤、谦、恭……每一个“家精神”,不是流于表面、止于口号,更多的是体现于实际行动中。

肖爱华,下岗女工,虽然家境并不富裕,却坚持帮扶一户困难家庭。从刚开始的60元到后来的200元,肖爱华靠捡拾废品变卖资助那对兄妹,十几年来从未间断。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是肖爱华一家的“传统”,她用不悔坚守让心中的党徽闪光。

丁大姐是大家眼中的“大家长”“大管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热心为邻里服务,擦楼梯、扫车棚、打扫卫生、办黑板报、关爱空巢老人、担当调解员……小区里随处可见她微跛的身影。人生如蜡烛,丁大姐习惯了燃烧自己、温暖他人,她希望能凭己之力让生活更美好。

这里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勤劳致富,用双手创造财富;有人退休后依旧心系社区,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还有人成了邻里之间的“和事佬”,邻里和谐全靠她……走在蚂蚁塘巷,赏读两侧的特色文化墙,总会令人感慨、感动。今天的蚂蚁塘巷,由蚂蚁塘人自己的故事谱写,为老巷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丁家巷:合肥记忆的精彩

“老合肥”都说,在合肥只有到丁家巷走一走,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巷子。这条长约267米的小巷,西起桐城路、南至红星路,庭院深深、清幽静谧、底蕴深厚,是一处适合怀古的所在。

人人都知道丁家巷历史悠久,却少有人能明确说出它源于何时。不过,翻阅史料便可发现,至少在《嘉庆·合肥县志》中,就已经有了关于丁家巷的记载。据考,不论是唐朝年间的“金斗城”,还是宋朝年间的“斗梁城”,丁家巷都处于老城的中央,是名副其实的核心地带。

按照经验,以姓氏冠名的某某地名,大多都住着同姓的大户人家。但寻遍了周边的老人,都没有听到相关的故事,唯一与大户人家有关的,便是合肥四大家之“张氏”家族。老人们说,丁家巷曾是“张氏”家族聚居地,也是“张氏四姐妹”的故居。曾经小巷里还有张公祠堂,大门侧是李鸿章的督造碑,但现在都已不复存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丁家巷曾一度改名为“健民巷”。1981年,安徽省计算机站,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取用东边大约60米的巷道盖大楼,巷子从此向南拐向了红星路。

丁家巷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和传说,“九曲水上升仙桥”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仙”是指仙女,即民间故事经典人物“八仙”中的何仙姑。源远流长的传说故事,为丁家巷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丰富了小巷的文化内涵。

2018年,庐阳区启动老城更新战略,丁家巷也迎来了升级改造,按照“古今融合”的原则,结合历史文化和建筑功能,全面提升小巷品质并延续人文记忆,充分展示厚重底蕴、合肥记忆。

从红星路步入丁家巷,巷口有一幅硕大的仙女图墙绘,不难猜测,这仙女就是何仙姑,描绘的正是“九曲水上升仙桥”传说。墙绘上,娓娓讲述着丁家巷的历史,以及“升仙桥”的传说故事,展现着老巷的悠远魅力。

沿着小巷漫步,向左一转,眼前豁然开朗:青石板路平坦整齐,两侧的红砖墙彰显着年代感,仿若置身上世纪的恬静时光;墙上每隔十来步镶嵌一块石雕,刻着让人会心一笑的童年生活,跳大绳、转铁环、掷沙包、打弹弓等,满满的童趣和回忆——红砖墙的背后是原卫生厅宿舍,每幅石雕、每个场景,都曾是一代居民的时光记忆,无声地叙说着几十年的春华秋实。

顺着小巷走到桐城路入口,转身回望是一幅照片墙,定格着“张氏四姐妹”的灿烂人生,也展示着旧时合肥人的生活场景,悠悠讲述属于丁家巷的动人故事。抬眼望去,一道3米多高的拱门十分显眼,上书“丁家巷”三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拱门外是灯光通明的街区,拱门内是幽静闲适的古巷,喧闹与安谧、温暖与宁静,在这条老巷都可以静静触摸。

撮造山巷:转角遇“国潮”

来到淮河路步行街,总得到撮造山巷走一走,这里已是合肥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刚到巷口,便看到了两个胖乎乎的青铜像,他们有个可爱的名字——庐小胖。像这样的青铜像,撮造山巷内还有几个,个个身披甲胄、手持盾弩。

沿着小巷漫步,随处可见的墙绘漫画带来无限惊喜,曹操、刘备、张辽、周瑜、刘馥……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藏身”楼宇间,或向行人打招呼、或是玩折飞机、或是踩缝纫机、或是看起了报纸,古今相撞横生趣味。偶尔,还有几只细线缠绕的猫咪“跃”上墙头,嬉戏、攀爬、漫步、打盹、撒娇,灵动轻盈、好不有趣。

若是分神观察沿街店招,又会收获不一样的惊艳:每个店招都是根据商铺特色量身打造的,让原本老旧普通的商铺散发出了“老字号”的味道,又飒又潮,让人见了就不由得想往里头钻。徜徉于店招间,恍若贯穿古今,让人有种时空旅游的错觉——是的,撮造山的今天,源于其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

撮造山巷内的木质牌匾讲述了小巷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计划南征,部署扬州刺史刘馥在合肥扩军备战。当时的合肥,因常年战乱不息,居民逃难、田地荒芜、城池荒废。刘馥一方面恢复农业生产,增加粮草,另一方面在城内加强军事防线,命部下用簸箕撮土,挖出一个巨大的斛兵塘,用以计量招兵买马的数量。

据说,当时撮出来的土堆积如山,全部垒起来约有十几米。刘馥下令将土堆转移至金斗河道,也就是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一带,既可以让魏军新兵运土搬砖、负重拉练,又可以营造堡垒形成制高权,有效防御以水师见长的东吴敌军。就这样,撮造山渐渐形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英雄将相的故事落幕后,因华夏农耕文化世袭下的生存技能,使得撮造山附近开始有了人家。经年累月,商贸四起,形成了一条小巷,也就是撮造山巷,延续至今。

蓦然回首,古巷已是千年身;看今朝,新巷俨然获新生。2020年,撮造山巷历经半年多的改造升级,展焕新颜。不同于步行街主街的现代时尚风,整条小巷在浓厚的国潮范儿中,传统檐瓦、木纹石砖、匾额清韵等元素的融合,让这里浸透着徽风皖韵的古朴。手绘壁画、缠线工艺、青铜雕像等多种创意的设计展示,更让老巷独具风情。

从颇负古韵的历史老巷,到古今交融的国潮新街,今天的撮造山巷流光溢彩、魅力别具。闲暇时光,来这里聚餐、发呆、撸猫,享受惬意的慢时光;购物、美妆、淘宝,邂逅更加靓丽的自己。或者什么都不做,只静静欣赏这满目满眼的三国“趣文化”,感受历史、体验文化,遇见街巷转角的精彩。

合肥还有这些“转角的精彩”

四古巷

在城隍庙附近,有一条不足两百米的小巷子,北接安庆路、南接长江路,名为“四古巷”。来到巷口,一张黑白老照片映入眼帘,你若熟悉杨振宁就可辨出,这是他孩童时与母亲的合影。四古巷历史悠久,传说因有四座古墓而得名,但真正让它声名大噪的,是诞生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这条古巷又被周边居民称为“杨家半片街”。

2018年,四古巷启动改造工程,结合小巷特点和居民意见,按照精细改造的原则,既在基础设施上进行修补提升,也在人文塑造上精修精研。走进今天的四古巷,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意蕴深远的文化符号等,都在诉说着这里的传奇故事。

劳动巷

墨子号、蛟龙号、和谐号、歼20……走入劳动巷,入目所及的主题浅浮雕令人眼前一亮,漫步小巷仿若钻入了时光隧道,尽览古代文明至现代科技的跨越。

劳动巷位于芜湖路,连接芜湖路与环城公园,总长度约260米。和许多古巷不同,劳动巷还很“年轻”,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因原省建设厅宿舍、市劳动局等多个单位宿舍位于其内,故而得名。但又和许多老巷一样,劳动巷也迎来了改造升级,结合劳动寓意和生产方式变迁,以“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综合运用雕塑、浅浮雕、街头小品等元素,完成路面修整、立面美化、功能提升、文化植入等内容。

肥东路

说起曾经的东市区、今天的瑶海区,人们总会提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安纺厂,那里曾是安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在一代人的记忆中,安纺厂是合肥人勤劳、奋斗的代名词,书写着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劳动故事。

不记得从何时起,安纺厂逐渐退出合肥的历史舞台,曾经的厂房变成了“安徽华源”的工厂,只有斑驳的墙体留下些许勉强可辨的字样,如:“安纺一厂早点部”等,还可以让人遥想当年那人头攒动、热气腾腾的景象。

而今,关于安纺厂的记忆又在肥东路“复生”。瑶海区以“安纺厂畔,锦绣东城”为主题,选取了毗邻安纺、染厂的肥东路作为改造点,打造了一段“安纺历史墙”,重现合肥上世纪的工业辉煌。或许,你还可以去隆岗路走一走,那儿以“合肥东城改革开放第一村”为主题,通过文字、墙绘等方式,重塑辉煌印记、再现进取精神。

晨报记者 王靓/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用“三心”打造便民服务窗口

2021年,合肥市民政窗口工作人员立足岗位,深化服务意识,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用“三心”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全...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