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的“聚宝盆”
位于南岗的自行车博物馆。
南岗镇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内的立体栽培蔬菜。
航拍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
走,下乡去
——乡村寻宝记
第三季
4月,南岗的樱花还摇曳在枝头,百鸟南归,草木吐新枝,这里的乡野景色总是吸引眼球。然而在这趟寻宝旅途中,我们却被一面泡沫墙吸引——墙上生长着番茄、草莓、莴苣、芹菜……果蔬悬空栽培,无需泥土,洒洒水就能成熟。这是老赵的“聚宝盆”,聚来了人才和产业,还聚集着未来的期许。
在乡村用宝蔬菜上“墙” 无土生长
24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蓝色填满空间,生菜的绿、番茄的红、快菜的紫,像均匀泼洒的油彩,点缀在蓝色之上。这里是南岗镇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耕种着日常果蔬。春天的色彩在这里肆意生长,却丝毫不见泥土的痕迹。
走进产业园,像是来到了无菌实验室。脚下的泥土被整平,铺上了蓝色垫子,一块块蓝色泡沫墙竖在地上,在大棚内依次排开。绿叶、果实从长1.5m、宽0.57m的蓝色泡沫墙里钻出,个个长得“昂首挺胸”,不沾一丝泥垢。
“没土怎么种菜?”揣着疑惑,记者凑近长满莴苣生菜的泡沫墙,扒开几株生菜细细寻找,只见几滴水珠挂在根部。“滋”,正在记者扒看时,一团水雾从泡沫墙里喷出,溅在手指上。“定时喷雾呢,在给菜提供营养。”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的总负责人老赵——赵学奎站在一旁,顺势掀开泡沫板,向记者展示墙内玄机。
“我们把蔬菜插在泡沫板里,悬种在空中,立体栽培,水雾喷洒营养液,替代了泥土。”老赵指着泡沫板后的水管,示意这里装着农作物的“生命液”。
长满蔬菜的泡沫墙内部空心,里面贯穿着一根主水管,上面连接着若干细水管和喷头,出水孔对准每棵蔬菜的根部。“这就是雾耕技术,无土栽培,精华在于营养液。”老赵说,他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在水里配比钙、钾、磷、氮、铁等元素,调制成营养液,喷洒在果蔬根部,易于植物吸收。
通过后台的智能控制系统,老赵只需要在电脑端敲敲键盘,设置好喷射时间、时长和区域,水泵就会自动开启,从营养池内抽水,输送到各个喷头里。“我们都是就地取材,用的就是地下井水。先净化,再调配,未被植物吸收的水通过地漏再回到营养池,循环利用。”
在大棚内逛上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蔬菜叶片上几乎没有虫洞。“无土栽培避免了许多细菌,可以完全实现免农药生产。我们把地上铺满蓝色垫子,就是防止虫子爬出来,顺着泡沫墙啃食菜叶。”记者看到,在意大利生菜泡沫墙前,挂着一张黄色粘虫贴,一只蜘蛛被困在上面。“我们不用化肥,这就是唯一的防虫害措施。”
经过大半年的培育,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已经陆续试种出紫叶快菜、莴苣生菜、香菜、西蓝花、番茄等近20种果蔬,去年冬天,园内已经收割完一波蔬菜,销往各大酒店。“客户反馈菜很嫩、很脆,用来烫火锅、凉拌口感最佳。”老赵打算,下一步继续试种更多品种,如猕猴桃、柑橘,把园区扩建。“过几年你再来,我们的园区大概就扩建到70亩了。”
雾耕技术在合肥的落地应用尚不常见,说到引进这一技术,做苗木出身的老赵谈起自己的“跨行”,颇有感慨。“传统苗木市场竞争激烈,我一直想转型。去年到浙江考察,在现场就决定要把雾耕技术带回来。”老赵说,通过雾耕技术栽培出的农作物,生长速度平均是土壤的2-3倍,营养价值更高。“1亩叶菜的产量可达5万斤左右,远远高于土壤种植。”
“省时、省力、省地,种出来的菜绿色、健康、天然,这就是雾耕技术的优势所在。”老赵有些“得意”地说道:“你看这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我只需要2名员工。”顺着老赵的视线,记者看到在大棚角落里,正蹲着两名年轻人。
来乡村寻宝背井离乡 圆一个“硬核农夫”梦
“这是我们的技术总工徐飞。”等老赵话音落完,蹲在大棚角落的徐飞扬起了头,冲着记者笑了笑,便很快继续手头的事情。只见徐飞在一块白色海绵上均匀抠出100个洞,然后从袋子里捏出种子,依次撒在洞里,再小心地将海绵板放进育苗箱里。
“跟唱歌一样,这就是雾耕栽培的前奏。”见记者蹲下旁观,徐飞一边撒种一边介绍。“撒种、放进育苗箱,通过LED灯补光控温,定时喷洒营养液,种子发芽了,把合格的苗栽进泡沫板里,就是你刚刚一直在看的蓝色泡沫板。” 干脆利落的解释,就像是徐飞给人的第一印象。
黑瘦、棱角分明,专注时旁若无人,徐飞身上工科男的“刻板气质”,被他对技术的热爱衬得十分有趣。一聊起技术,徐飞就卸下了“生人勿近”的防备,变得健谈起来。
34岁的徐飞学农艺出身,毕业11年,一直埋头在传统农业。“我在之前的公司负责茄类蔬菜种植,平时就爱捣鼓些技术。”徐飞说,他从前工作的农业园区没有水肥一体的设备,于是他便自己动手改造,用技术省去了不少人力。闲暇时,他也爱从网上淘些电子元件,跟着网络教程组装电路玩,他的键盘、鼠标都是自己组装的。
“我就是冲着雾耕技术来的。”去年,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刚开园,徐飞就从家乡芜湖来到了合肥。“我在网上学习技术的时候,偶然看到这里的招聘信息,看到‘雾耕技术’四个字,我就两眼放光,立马辞掉了工作,来南岗应聘。”
“2020年10月15日。”徐飞对于自己到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工作的日期脱口而出。“那天风和日丽,心情倍儿棒,对眼前的一切都跃跃欲试。”
用徐飞自己的话来说,因为情怀、因为热爱,所以自己来到这片土地。“你别觉得我矫情,我从十六七岁就决定要做农业了。”徐飞顿了顿继续说:“我在农村长大,眼见着村里的年轻人都去附近的服装厂打工,村里的地都荒了。中国的农业需要更多年轻人,我是村里的孩子,我不能逃。”在徐飞看来,发展农业,就要优先发展技术,“我是有梦想的,我的梦想就是跟着技术走,永远学习,永远接轨农业新技术。”
来到合肥后,徐飞每天6点起床,7点到达园区,检查设备、查看营养液的浓度、观察每一棵植物的长势、测量大棚内部的温湿度……“供水量不足,蔬菜叶片会萎蔫;温度太低,叶菜会受冻。它们娇气得很,得好好护着。”日复一日,细致和耐心是徐飞每日的功课。“做农业,很枯燥吧?”听到记者的提问,他笑着皱了皱眉:“不啊,我觉得有意思。我来这学习雾耕技术大半年了,觉得自己只学到了皮毛,路还长着呢。”
为乡村聚宝物尽其用 让乡村变宝地
对于像徐飞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乡村里的宝,就是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把技术用活,乡村里的地和人就都活络起来了。”这道理老赵也懂,但他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单线工程, 盘活资源需要更多“宝贝”。“这里好比是聚宝盆,好的技术能够带动产业,生出更多宝贝。”老赵说。
目前,老赵的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里,两座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的雾培蔬果大棚已经投入生产,但这仅占他“现代农业版图”里的1/20。“未来,我的大棚里不仅有技术应用、果蔬栽培,还有产学研究和观光旅游。”老赵带着记者走出大棚,经他提示,记者才发现,这里不仅棚内有“宝贝”,棚外也有“乾坤”——两座大棚的外形各异。据老赵介绍,这是他分别按照水立方和鸟巢的外形进行搭建的。
“现在我们正着手建设展览馆、接待中心、研发中心、采摘园、植物园、垂直农场,以及更多的果蔬雾培工厂。我们先把雾耕技术的底子打好,以雾耕现代农业为主题,构建一个立体化、自动化、多元化的农业园区,形成多产业多业态联合驱动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模式,把雾耕技术‘吃干抹尽’。”在老赵的展望中,记者发现,发挥现代农业的创新优势,以点带面,集聚多元产业发展,是如今不少乡村的振兴之路。
纵观大地园林雾耕产业园所在的南岗镇,为保护自然资源,全面退出传统农业,相继引进现代农业企业:有创新“认养模式”、精准定向游客的智慧农场,有精进国内外技术的蝴蝶兰生产基地,还有产学研游一体化的石榴生态园……各类现代农业企业百花齐放,靠着一家之长立足市场。
技术入驻,产业发展,配套资源也随之跟上。南岗镇利用崎岖起伏的地形,顺势开发骑行文化,自行车博物馆、骑行乐园、骑游大会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招牌。在“前庭后院”的发展模式中,小镇将居民居住的老街发展成以游客集散、消费为目的的“前庭”,把农林企业打造为供游客游玩、研学的“后院”,让曾经的贫瘠乡村摇身变成“人气小镇”。
随着政策引领,龙头入驻,在这片沃土之上,人才、技术、产业、理念……越来越多的“宝贝”汇聚南岗,也有越来越多的“宝贝”借势生长,共同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把乡野变成宝地。
■记者手记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南岗。去年下乡,我走访了南岗3个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企业;采访南岗骑游大会时,我几乎把这里所有类型的生态园都走了个遍。再度来到南岗,我有些忐忑:这里还会有新鲜的、让人期待的“宝贝”吗?
直到走进雾耕产业园,满眼被蓝色充斥,闻不见泥土的气味,我知道,我来对了地方。老赵告诉我,他们是合肥第一家引进雾耕技术的现代农业企业。传统农业市场饱和,转型困难,唯有新技术、新理念才能突出重围。万物不离其宗,创新始终是发展的硬道理。
无论是在农业市场里起伏数十年的老赵,还是心持热爱投身农业的徐飞,在他们的言行里,我捕捉到了一份对乡村的炙热:沉稳的老赵说起产业园规划时,眼里闪光;少言的徐飞说起技术时,手舞足蹈。因为雾耕技术,他们聚集在一起,为着各自心中的期许,并肩走在了振兴乡村的路上。希望他们都能实现心中所愿,也希望脚下沃土能有更多“宝贝”,让我们惊喜。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根据市大建办计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