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之初, 合肥火热的“群众话剧”

合肥晚报 2020-08-25 04:10 大字

○合肥解放后首部话剧《夜店》剧照

解放初期,合肥市的戏曲舞台非常繁荣活跃,大大满足了翻身解放了的人民群众对新文化的渴求。特别是各行业、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开展的业余话剧活动,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群众话剧”,很有自己的特色。

戏剧改革有效果

合肥是1949年1月21日解放的,而1949年8月到1951年春,是合肥群众话剧活动的兴起阶段。要说起合肥群众话剧活动的兴起,首先就得益于当时进行的“戏曲改革”工作。

“解放初期,我们合肥城内有大小戏院(包括固定戏班)3家。当时新成立的皖北区合肥市文化馆受命接收和管理民间职业剧团和民间艺人的工作,对全市戏院、民间剧团和艺人进行‘改制、改戏、改人’工作。简称‘戏曲改革’工作。”长期研究合肥群众文化、曾任合肥市文化馆馆长的刘浩告诉我们。

据刘浩介绍,“戏改”工作是从1949年5月就开始了,首先是组织旧艺人集中学习。到了1950年6月15日,由市文化馆牵头又成立了“戏剧协会”,下设京剧组、地方戏组、编导组;1951年7月5日,合肥“倒七戏”研究会成立。同年8月1日,皖北行署文教处在合肥举办了第一期皖北戏曲研究会,吸收各专区、县旧艺人、票友144人参加学习。10月,“合肥市艺人戏曲研究会”成立,并集中学习了一个月。

通过对旧艺人的团结、学习、教育、改造,绝大多数艺人思想觉悟、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艺人们逐步认清戏曲是为谁服务的道理,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和戏改工作中去。如当时新民大剧院演武生的张福通曾说:“过去只知道演戏,不问好戏坏戏,现在明白了。人民花钱来看戏,不能给你骂。”在艺术上,很多唱了20多年“倒七戏”的演员还不懂台上动作、表情如何艺术处理,通过交流研究,都感到以后在舞台上可以把戏演得更好些。

“在‘戏改’工作推动下,艺人演新剧的情绪高涨。”刘浩说,当时的新民大剧院演出的新剧常常客满,每出新剧都有五六个包场;地方“倒七戏”上演新戏一开始观众不上座,但经过新戏联演,加上新剧联系实际,演员表演认真,很快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平民剧场王本银、王国光等演员在下乡演出《三世仇》等新剧时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看到农民觉悟这样高,他们也认识到自己更要演好新戏。平民剧场的宋玉发在抗美援朝大会上积极要求参军,以实际行动反对美军入侵朝鲜。新民大戏院的艺人们为配合时政宣传,连续7夜赶排新剧《江汉渔歌》而无怨言。

戏改工作前后历时两年多,合肥的戏剧舞台在“戏改”工作的推动下,呈现出繁荣活跃的局面。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各戏院在市文化馆的指导下上演了《小仓山》《红娘子》《木兰从军》《三世仇》《将相和》《洞庭英雄》等40多个新剧目;改编了《打渔杀家》《四郎探母》《武松与潘金莲》等30多个剧本。为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引领“群众话剧”的合肥市业余话剧团

解放初期的合肥群众话剧活动,的确十分活跃。在刘浩看来,合肥地区推动话剧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合肥市业余话剧团及皖北师范文艺班。

据档案记载,合肥市业余话剧团是在市文化馆刘杰馆长和几位中学教师的倡议下,于1949年7月份建立。团长由市委宣传部干事周芜担任。主要成员大都是中学老师,如周景绍(二中校长)、郑震(皖北师范美术教师)、李培仁、彭拜(一中教师)、戴庚昕(三中教师)、邵剑真(二中文娱指导员)等。当年9月,合肥市业余话剧团就首次对外公演剧目是灵柯根据高尔基《底层》一剧改编的《夜店》。

《夜店》是部名著,扮演剧中角色的演员必须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的素养。从这次演出效果看,这台戏的主要演员基本上是称职的。如导演兼饰闻太师的李培仁、饰江湖老大的戴庚昕等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第一“炮”打破了合肥剧坛上沉寂的局面,引起了各阶层人士对开展话剧艺术活动的关注,社会上不少热爱话剧者主动要求参加剧团。演员从初期十五六人扩充到三十余人;剧团成员也随之从学校扩展到机关社会团体。

为了话剧活动更加活跃起来,合肥市业余话剧团紧接《夜店》演出之后“趁热打铁”,借学校放寒假一个月的短暂时机,赶排了阿英的四幕话剧《李闯王》,1950年春节期间于新民大戏院演出,日夜两场,连续演出十余个满场。这部戏在政治上教育广大干部要加强革命内部团结,维护群众利益,巩固革命政权;艺术上较真实地体现了历史形象,因此得到市委领导的肯定与广大观众的赞赏。“但据我了解,在当时选定这个剧目时,剧团的同志们信心不大,外界的舆论也认为以一个业余剧团的条件排这样一部庞大、复杂的戏有些自不量力。也许正因为有这种压力,迫使剧组人员产生了奋发图强的凝聚力。他们不但在一个月内把戏拍完了,还亲自动手把明、清朝代的服装、布景制作出来了。演出的效果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刘浩说。

1950年夏,时值美帝国主义加紧对新中国政权从军事、经济上进行威胁之际,合肥市业余话剧团为了在群众中揭露美帝历史上侵华的罪行,特选排了大型组剧《美帝暴行图》。这个戏由夏永安、李培仁、田荣分幕担任导演工作。于7月间在一高中建国堂连续上演五场。多系学校包场。这个戏的演出,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群众话剧蓬勃发展

当时与合肥市业余话剧团并肩开拓合肥话剧市场的另一主力军是皖北师范文艺班(后改称省文艺干部学校)。“皖北师范文艺班是以培养各县、市群众文艺骨干、学校文艺师资力量为宗旨的,他们为了配合戏剧艺术教学,同时为了推动社会上的话剧活动。”据刘浩介绍,1949年底到1951年,皖北师范文艺班先后排演了大小话剧十余部。如1949年冬在校礼堂上演的郭沫若名著《棠棣之花》、1950年公演了阳翰笙的《大渡河》。1951年中,他们又连续排了三幕剧《思想问题》以及独幕剧《十六条枪》《钥匙在谁手》《不要当炮灰》等。

上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解放后合肥群众话剧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据档案记载,为了便利业余演出,市文化馆还先后在蔡大园子开辟了露天剧场,在淮河路修建了小剧场,市工人文化宫和区文化馆也都有自己的小剧场。1951年,文化馆戏剧干部邵剑真在市工人夜校组建了“工人业余话剧团”;随后,车站文化馆建立了“车站区业余剧团”,刘犁在西市区成立了“西市文艺工作队”,徐白虹、刘人民组建了“中市区业余剧团”。1957年市文化馆干部苏承朴组建了“市实验话剧团”,市工人文化宫干部梅峰组建了“工人业余话剧团”。

总之,到上世纪60年代,合肥市共有20个业余话剧团体。各地经常组织演出,活跃在全市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李亦华程堂义

新闻推荐

合肥开辟 不动产登记 企业专区 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

本报讯走进合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庐阳分中心,以前的“企业服务专窗”已经升级为“企业服务专区”,专区的服务台上,分类摆...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