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办法”解决防洪“大问题” 老圩民组团上阵排查险情
本报讯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插上标示旗,不同程度不同颜色;熟悉地形、富有经验的老圩民组团上阵,为巡防堤坝垫“底气”……此次防汛工作中,无人机、智能化巡检系统、大数据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轮番上阵,“表现”亮眼。但在一些堤坝上,不少防汛的“土办法”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色旗”排查隐患发挥大作用
这些天,南淝河新民村段插上了一些三色旗,这些旗子的作用是“提醒”巡逻人员:“此处有情况。”
防汛期间,南淝河处于高水位,排查大堤隐患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为此,大圩的巡堤队首创了“三色旗”防汛隐患排查处置方法,分级分层处置隐患点。“‘三色旗’顾名思义,指的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旗帜。” 大圩镇防汛防洪指挥部分管负责人钱江介绍,“红旗”是隐患发现标识机制、“黄旗”为隐患处置后标识机制、“蓝旗”为易发生隐患区域标识机制。
据钱江介绍,当巡查人员发现南淝河大堤出现渗漏、滑坡、崩塌、翻沙鼓水等现象,就会立即插上‘红旗’进行标识。“标识后,需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15分钟内组织技术专家赶往现场查看,确定隐患的等级程度。如果需要处置,1小时内组织防汛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到场处置。如果不需要处置,则加大该‘红旗’区域的巡查频次和密度,要求半小时必须查看1次,密切监控隐患情况发展。”
经过处置的“红旗”点,如3天内观察无异常,会改“红旗”为“黄旗”,仍列入重点巡查区域,半小时巡查1次。而对于涵闸斗门等周边区域,易发生渗水点,则会用“蓝旗”标识,列为重点监控区域,半小时巡查1次,只要发现疑似隐患,立即升级为“红旗”,按“红旗”流程机制进行处置。
这种清晰明了的“土办法”,已成为南淝河新民村段防汛的缩影,同时也为驻守大圩的专家提供了精准“会诊”的方向。
老党员老水利组团来当巡堤“顾问”
在南淝河右岸淝河镇关镇村段,“五老”汛情巡查队备受关注。这是一支由村里的老党员、老村民组组长、老干部、老水利以及老圩民组成的特殊防汛力量。“五老”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他们有的大半辈子生活在岸边,有的曾参加过多次抗洪抢险,还有的是心系村情的人大代表、退休党员老干部……他们熟悉地势情况、巡堤经验丰富、热心防汛工作,他们的“组团”加入,让村里的防汛更有“底儿”了。
“沙袋只垒一排是挡不住水的,搞两排才行,沙袋还要口对口地摆放。”在关镇村徐涵泵站附近的堤坝上,年近80岁的郭成榜正和村民郭本标在堤上叠着沙袋拦水坝。郭老一直住在南淝河岸边,是村里的“老水利”了。“今天有200多人来这里垒堤坝,我们提前给大家摆一段示范,这样就错不了了。”郭成榜在许涵泵站负责泵站看守工作,他说,这段河堤比较矮,河水水位逼近了河堤,拦水坝双排支撑,能垒得高垒得牢靠,水多了也不怕。
除郭成榜之外,来到了南淝河关镇村段参与防汛一线支援工作的还有老党员吴正金、村民组老组长郭成宏、老圩民刘业元等十多名热心村民,他们每三人一组分散在年轻人的巡堤队伍中,对工作人员言传身教、细心指导,成为巡堤最有力的防汛“顾问”。
“老把式”书记带着药上了派河大堤
“ 这里的土要踩实一点!”“那边咱们再挖一条导流沟吧!”这些天,派河大堤牛角大圩牛角段上,牛角(横城)工作站书记王大明正带领着村民夯实堤坝加固平台。
“我一辈子就在牛角大圩长大,放心不下自己的家啊!” 王大明干劲十足,但没有人知道的是,他的裤兜里随身带着好几种药。1963年出生的王大明,身患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疾病,平常必须每天按时吃药。“考虑到最近防汛形势严峻,便把所有的药都揣在兜里带到大堤上”。
派河大堤边长大的王大明是一个抗洪“老把式”,防汛期间多处隐患就是他发现的。“我们建立了6个巡查组,队员都是经过大汛考验的村民,重点查看大堤上有没有土质松软、渗漏、裂缝的情况,再根据经验分个轻重缓急插上标示,方便下一班巡查的人有针对性地观察变化。” 王大明所在的巡堤队采取白天黑夜2班倒的值班模式,以早上6点半和晚上6点半为界,但是放心不下大堤的王大明经常在值完白班后,还在大堤上查看,直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有紧急加固任务时更是在大堤上彻夜不眠。“我们在河边长大,对防汛有更多的经验,就想在堤上多转转,及时发现隐患并处置,保卫咱们的老家”!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通讯员 刘环环 程阳)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29日,以“温润之州‘皖’手连心”为主题的2020温州文旅(合肥)推介会在“包公故里、三国故地”的合肥市隆重举...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