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钉子”般扎根扶贫一线

安徽日报 2019-07-04 08:44 大字

(上接1版)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国家扶贫政策,村支部决定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

程庆伟是第一批养羊的贫困户。贺俊强帮助他申请国家贷款和补贴,2015年他养了6只羊,第二年卖了5000多元。尝到甜头的程庆伟又买了8只羊,此后养的羊年年增加,如今已经有了16只,卖羊每年能获得1万元左右的收入。贺俊强还帮程庆伟申请公益性岗位,一年可以增加7200元的收入。“我2017年脱了贫,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组织帮扶,靠我自己是脱不了贫的。”程庆伟感激地说。

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贺俊强根据每户贫困户的特点,制订专门的帮扶方案,引导贫困户开展花生种植、香椿种植、畜禽养殖等见效快的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293户586人,下降到今年的9户13人。

2017年底,贺俊强派驻任期即将届满。老支书找到贺俊强,从兜里掏出一封信,是村民联名提出想留他继续扶贫的请求。深受感动的贺俊强,和家人商议后,决定向组织申请留任。

“帮扶残疾群众,就要帮到点子上”

农村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刘伏庄村有残疾贫困户81户159人。

帮扶残疾群众,就要帮到点子上。贺俊强是特教工作出身,他深知“扶贫必先扶智”。贫困户马小峰患有肢体残疾,种田养殖都不便,但是又不知道其他脱贫途径,贺俊强推荐他去省残联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学习。马小峰学了半个月的电器维修,学成回村后,贺俊强帮助他租下一间门面,在村里开了一家电器维修店,现在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

2015年以来,贺俊强在刘伏庄村先后组织举办了葡萄种植、大白鹅山羊养殖培训、手机维修、小家电维修、手工艺制作等多种类型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班,共培训残疾人2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贫困户创业致富的能力。

对困难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贺俊强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贫困户侯萍兰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因小脑萎缩而丧失生活能力,被评定为二级残疾。贺俊强隔三差五就来到侯萍兰家,帮忙打扫卫生,干些家务,有时还自掏腰包贴补侯萍兰。去年,侯萍兰二儿子的病情突然恶化,当地医院建议送他到合肥治疗。慌了神的侯萍兰打电话求助,贺俊强当即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送侯萍兰母子前往合肥。安顿好侯萍兰母子,已是下午两点多钟,贺俊强未及吃午饭,又返回刘伏庄村。

现在的刘伏庄村,新建了残疾人工作站,建设了残疾人康复校正中心,创建了残疾人健身示范点,装配体育健身器材10多套,各种扶残助残辅助器具上百件。在贺俊强的协调下,阜阳市、区残联工作人员也进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上门办理残疾证,全村的残疾群众得到了便捷周到的服务。

“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稳定脱贫才是根本之策”

“2016年,刘伏庄村已经整体摘帽出列。但如果村里没有产业,很难保证不返贫。”贺俊强告诉记者,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稳定脱贫才是根本和长远之策。

刘伏庄村曾经长期没有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为零,导致了全村的整体贫困。贺俊强争取到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和扶贫车间等项目,重点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及村民的“造血”功能。现在,刘伏庄村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实现每户增收2943元,村级扶贫车间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2018年刘伏庄村集体经济收入15.16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贺俊强找到在南京经商的刘伏庄村村民孙景海,劝他返乡创业。孙景海一口应承下来,回到刘伏庄村承包了50亩土地,注册资金80万元,成立了景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合作社优先吸纳残疾人贫困户进社务工,带动了34户贫困户,其中13户残疾贫困户,现在已有52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目前,刘伏庄村已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伏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里只有一条土路,村民出行不便。2018年,全村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并在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和视频监控设备,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贺俊强还向有关部门申请扶贫政策资金,完成了村卫生室升级改造,新建了标准化幼儿园,建成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一批批民生工程陆续投入使用,为刘伏庄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黄麓师范学校 成新网红打卡地 建校近百年,新建成9栋建筑楼

刚刚落成的有9栋建筑。建筑群。建筑一角。每一栋建筑都有着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风格。校园...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