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心仁厚的奶奶
□合肥陈瑾
奶奶离开我整整五个年头了,但她老人家好像还在我身边,那慈祥的眼神,一直在关注我,鼓励我。
奶奶有个别号,叫“孔老二”。缘由有二:一是奶奶姓孔,在家排行老二;二是奶奶为人宅心仁厚,明礼重义,颇具孔夫子的贤德之风,因而乡亲近邻都这样尊称她。
说起奶奶的仁厚,有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过去的农村,缺这少那的时候很多,邻里间相互借点东西,是常有的事。奶奶的原则就是,“借人平碗,还人满碗。”比如,借米,借了人家五茶缸米,还的时候,她会装上满满的五茶缸,有时还再加点零头。借鸡蛋,借十个,她会挑拣大的还,如果感觉都不是很大,她就还十一个。她就是这样,绝不会让别人吃亏。
奶奶家很穷,但这并不影响奶奶的乐善好施。记得有一次一位讨饭的,正值午饭的时候来了。奶奶家的午饭已近扫尾,大锅里饭不多,只剩下锅巴,菜也凉了。讨饭的说肚子饿了,给点饭吃就行。奶奶慌了,像是临时来了客人似的。“真对不住了,饭不多了,菜也凉了。你稍等一下,我来给你弄热。”忙着热菜,把锅里的饭连带锅巴一起盛给了讨饭的。讨饭的颇为感动,连说了好多个谢谢。还有一位讨饭的,奶奶称呼他“老王”,家像是在淮北,到我们这儿讨饭,晚上没有落脚的地方,奶奶就让他在锅前(厨房)歇脚。我也曾偷偷地问奶奶,为什么对这些不认识的讨饭的还这么好?奶奶说,她也是穷人,知道穷人的苦,在饥荒年月也讨过饭,也是别人的施予帮她渡过了难关。
奶奶家穷,但志不短。她宁肯自己多吃苦,却坚持让孩子读书。奶奶说:“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最终我父亲和姑姑都成了有“铁饭碗”的公家人,奶奶功不可没!
奶奶对孩子的爱是超乎寻常的,甚至是接近溺爱的。听父亲说,他小时候上学要过一条小河,河上没有桥,别人家的孩子往往要摸河上下学,可是他却总是有奶奶接送过河。奶奶每天搬一条宽宽的长凳,往河中间一放,就是一座临时木桥。有时会遇到其他的孩子,奶奶都会一个一个护送过河,从未间断过。
记忆中奶奶从未大声训斥过孩子,更别说是打骂孩子,对我更是宠上了天。在奶奶家的日子,我几乎是天天睡懒觉的,奶奶不但不叫我起床,还会端来洗脸水,让我在床上洗脸,然后铺个围裙,就在床上吃饭。晚上,跟奶奶一起睡也是我一大乐事,她会给我讲很多故事,有的会让我大笑不止,有的会让我悲伤难过。爷爷去世后,我经常回去看望奶奶,每当我出现在她面前时,她都会惊喜道:“哎哟,我大宝回来了!”这种时刻怕是祖孙俩最幸福的时刻。至今,想奶奶的时候,就会想到这句话!
奶奶总是以她的孩子们为荣。我的大家庭,奶奶和爷爷像是大树的树干,开枝散叶后,祖孙三代共有二十一口人。奶奶经常会说:“我家孩子都争气,都孝顺。你看整个村子,就我一家二十一口人,没一个在家刨黄土的,各个小家庭都富足美满。”
奶奶吃的苦,和她的勤劳是成正比的。在那个全靠手工劳动的年代,要养活几个孩子,还要供几个孩子读书,简直就是和自身的体力与意志较量。田地分到户后,家里劳力不足仍是一个问题。于是,就抢白摸黑地干活。听奶奶说,她就喜欢“月色头天”,能多干活呀!
奶奶最让我敬佩的,是她的睿智。奶奶没读过书,但是说出的话总是条条在理,而且说话总是从容有度,绝不零乱,也不会有漏洞。乡里亲朋家平时有什么事,还会找奶奶商量商量,让奶奶拿拿主意,可想奶奶的威望有多高了。就说奶奶平时对孩子们的夸赞吧,她总是着重夸赞媳妇怎么孝顺,女婿怎么好;几个媳妇和女婿,都对老奶奶敬爱有加。有时晚辈们在一起闲聊,都会发出同样的疑问,怎么我们读那么多的书,感觉还没奶奶睿智呢?想来,还是因为奶奶仁慈大度的善心使然。
奶奶的宅心仁厚,富足了孩子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几代人。至今,她的爱仍在我们心中激荡,她的精神仍在这个家中延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夏胜为)近日网传合肥杠岗香食品公司生产环节有问题,合肥市食药监局11月22日公布调查处理结果。现场检查未发现过...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