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使者
□合肥姚文学
灯,是光的源泉,是光明的使者。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家里仅有一盏煤油灯,那只脆弱的玻璃灯罩,又经常被顽皮粗心的我失手打碎。每当夜幕降临,那盏光头的油灯,冒着浓浓的黑烟,苟延残喘,只能吐几缕暗淡的光线,助我们兄弟做完当天的家庭作业。那时,物资匮乏,镇上供销社里煤油断货是常有的事。逢到这样的日子,全家只得早早闭门就寝。黑洞洞的房子里,长夜漫漫,不时,传来父母一声声长长的叹息。家里除了那盏煤油灯,还有一盏俗称“气死风”的马灯。每逢“双抢”大忙季节,父母起早贪黑抢种抢收,就点燃那盏马灯,高高地挂到场地上,夜以继日地劳动。至于那支两节电池的手电筒,俨然是家中一件珍贵的宝贝,父亲睡觉都放在枕边,由他专人使用,拒绝孩子们随便触碰。一大家子人,一盏煤油灯常常不够用。父亲急中生智,利用一个空墨水瓶,剪一块牙膏皮,穿上一根粗粗的纱线,自制了一盏简易的煤油灯,关键时刻,还真管用呢。
终于盼来了那么一天,村子里通电了,家家户户安上了有线喇叭,也接通了光芒四射的电灯。“广播响,电灯亮,十八个大姐来照相”,一时成为四乡八邻的流行语……我家与千千万万户的农村家庭一样,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走进了“点灯不用油,耕田不使牛”的充满美好希望的新时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定居城市,结婚成家,我买下了一套商品住房,面临的首要事情,便是安装灯具。我信步走进灯具专卖商店的时候,各种台灯、壁灯、吊灯、吸顶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美轮美奂,实在是目不暇接。那位操一口温州口音的售货员,极其耐心地向我逐一介绍性能和价格。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各式灯具整整装满了一辆三轮车。小心翼翼运上七楼,又请电工师傅花了两天时间,才算安装完毕。打开所有的开关,十几盏灯同放光华,顿时,屋子里充满了无限的光明和如火的温暖。我告诉父亲说,儿子让您亲眼看见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实场面。年迈的父亲半天喃喃自语:真像是一场梦啊。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代的列车驶入了新世纪的轨道,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白炽灯被淘汰了,而今,连荧光灯管、节能灯也被神奇的LED取而代之,楼道里的手动开关变成了声控开关,小区里的路灯,也早已换成了太阳能的。
从煤油灯到白炽灯,到荧光灯、LED,到太阳能灯的普遍使用,与我们日日相伴的灯具繁花似锦,让人产生如梦的飘忽。由此,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四十年沧桑巨变那猛烈跳动的时代脉搏。
现代化高科技的灯具,照亮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也映射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一日千里的前进步伐。今天的衣食住行,我们过去是不敢想,也是无法想象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鲍亮亮通讯员江婷)9月28日上午,一架波音737货运飞机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落地,这标志着“合肥-越南河内”(往返)定期...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