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来越好住房越来越大 从1982年到2017年,合肥人均居住面积涨了约10倍

新安晚报 2018-09-21 10:51 大字

改革开放40年,合肥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合肥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82年的3.7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5.9平方米;住房形态也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商品房”不断升级换代。居民住房完成了由住房“紧缺”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华丽蜕变。

市民:“老合肥”4次换房越住越好

老凌1962年出生,是个“老合肥”。直到1989年结婚,他一直和家人住在东城。一家几口住在父母单位分的平房,空间十分紧张。在那个住宅区,8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上百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厕所。

1989年,他与爱人结婚。单位分给他一套60平方米的两居室。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终结的前夕,他和爱人获得福利房的机会。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当时市价为3万多元。单位折算了他的工龄等因素,最后他个人掏了近万元,“买”下这套房子。这套房子有三个房间,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住房条件已极大改善。

21世纪初,老凌爱人单位建集资房,他们也得以再度改善住房条件。这套房子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小区有整体规划,有园林景观设计,有基本的物业服务,生活方便了许多。

又过了几年,合肥市场上的商品房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购买商品房成为时髦,也是人们提高居住品质的选择。老凌家也买了一套,这套房子一直住到现在。他感叹,一路走过来,他切实地体会到了合肥城市经济发展的红利,其中最直观的就是住房条件改善了。

条件:从“有的住”到“住得好”

老凌的换房之路,也代表着合肥人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这其中,住房面积是重要指标之一。

据合肥市最早一次住房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人均居住面积才3.7平方米。而《合肥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9平方米。算下来,如今合肥人均住房面积已涨了约10倍。

通常来说,90平方米以下住宅基本上为纯刚需类型住宅,90~144平方米为改善型住宅,144平方米以上则已趋向于高档住宅。以2012~2016年的数据为例,合肥市场上90~144平方米住宅备案量占当年备案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1.2%、51.4%、57.9%、63.6%和60.1%。这一比例说明,购买改善型面积住宅的购房者在总购房者中比例呈绝对多数,合肥市场上购房需求已从刚需向改善转变。

人均住房面积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住房品质也不断“进阶”。人们对住房的地段、城市配套、景观设计等方面越来越看重;除了关注项目的产品设计、功能规划等硬件条件之外,品牌物业服务、社区的氛围、文化等这些软性条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发商涌入合肥,为合肥人带来了全新的住房理念,也助力合肥住房品质升级。

制度:多元供应体系逐渐完善

改革开放后,住房制度开始推行市场化改革,1998年后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商品住房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也是一直以来的民生工程。

2007年11月,合肥市开始启动廉租住房保障3年规划。首批2万平方米、446套廉租住房在滨湖新区“滨湖惠园”开工建设。2008年,合肥市启动廉租房建设,向城镇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并逐渐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拓展。

2010年,为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合肥市大力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2014年,廉租房纳入公租房政策体系,统一规划建设和分配管理,实行并轨运行。合肥市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发展新模式。先后制定完善一系列政策及配套文件,实现“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逐步规范,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日益健全。目前,合肥市已初步建立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给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保障房在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惠及一大批暂时无力购买商品房的“新市民”。

2017年7月,合肥市正式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十二个住房租赁试点城市。随后,合肥市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未来,合肥将进一步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更多人住有所居。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胡霞利/文卞世鹏/图

新闻推荐

绿雕景观迎节日

20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庐阳区市政绿管办获悉,近期庐阳区市政绿管办实施了2018年庐阳区国庆摆花项目,花展摆放时间从9...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