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 第一阶段:吃得饱,喜欢吃肥肉沾沾荤腥

新安晚报 2018-09-21 10:50 大字

金大妈1962年出生于池州市,如今正在合肥帮忙带孙子。提起饮食的变化,她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最明显的变化,肯定就是原来吃不饱、吃不好;现在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还不敢多吃了。”

金大妈的一句话,其实道出了饮食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的三个阶段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主要是考虑“吃得饱”。金大妈拿吃肉举例,以前跟现在完全相反。“现在人不敢吃肥肉,脂肪多怕长胖;那时候偏偏就要肥肉,因为那时候油水少、荤腥少,肥肉吃着才香呢,还能熬油。”

她说,那个年代想吃一顿肉,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吃肉被戏称为“打牙祭”,也就是说,牙齿好久未沾油了,“祭”它一下。而那时候,卖肉的也是特别“吃香”,人人都捧着他们,如果跟卖肉的关系好,那去剁肉时还能多得一些肥肉,少得一些骨头。

现在的粗粮红薯、玉米等等,在以前却常是主食。那时候,最盼望的便是过年过节,只有过年才能开心地多吃些肉。腊月里,农村开始杀年猪,不管谁家先杀,都会给村里其他家分一些猪血;关系好的邻里,则送上一碗萝卜烧肉。邻居家杀猪的时候,再回赠一碗。剩下的猪肉腌制起来,如果计划得当,一头猪可以从头年年尾吃到次年年尾,接上次年的新猪肉。

而如果有哪个亲戚家做喜事,更能让孩子们提前很多天就惦记着,70年代末做喜事都有四盘四碗了,鸡、鱼、红烧肉和肉圆子是当家菜。80年代后,又发展成八荤了。”金大妈说,因为平时没的吃,过年过节时敞开肚子吃,吃坏了肚子也是常有的事。

第二阶段:吃得好,三菜一汤是家常便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临近新世纪的时候,随着收入的增加,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也更加丰富,吃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平日三菜一汤是家常便饭。星期天,全家老小团聚,八菜一汤也很常见。节庆之日,饭菜则更加丰盛。

“后来日子越来越好,真是好时代、好生活,平常的饮食都能抵上原来过年过节了。”黄山市民柯大爷曾是一名学校食堂的厨师,以前还常给农村做喜事的家庭掌勺。“从酒席上也能看到明显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菜一上桌就光盘了,特别是荤菜;后来,大鱼大肉动得少了,小炒、素菜更受欢迎。”

柯大爷给记者举了采购食材的一个例子。在农村办喜宴,红烧猪蹄和蹄髈是常有的菜,在上世纪90年代,去买肉时,这两者常是分开卖,而后来却捆绑着卖,否则单买猪蹄便要加价。“蹄髈这种大肉不畅销了,喜宴时动筷子的少,所以便捆绑销售。”

第三阶段:吃得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搭配

如今,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谓“吃好”,除了品种多味道好,科学健康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人们讲究绿色饮食,吃的种类多样,吃得均衡。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马兰头、香椿头、洋槐花、蕨菜、荠菜……提起野菜,今年53岁的洪大妈如数家珍。“小时候菜少啊,蔬菜基本都靠自家种,一到春天,我们就上山下田地去找野菜。”洪大妈说,如今,想吃顿真正的野菜还得花不少钱呢,有时候菜市场门口的地摊上有的卖,还真能吸引来不少顾客。“现在人是尝新鲜,我们那时候真是为了充饥。”今年春天,洪大妈从合肥回了一趟安庆老家,闲来无事,便和家中几个亲戚也上山挖了一次野菜,直言不好挖了。“现在没以前多了,吃着也没以前有劲了。”

除了主食,零食方面也让一些中老年人感触颇深。“现在小孩想吃什么都能搞到,我们那时候哪有这待遇啊。”洪大妈在上学时,经常和同村小伙伴去挖红薯、摘蚕豆,还掰甜玉米秆当甘蔗吃。而她还有一个换取零食的小窍门,那便是集牙膏皮,因为一个牙膏皮可以卖得3分钱,而一粒糖果是1分钱,一个芝麻饼是8分钱,如果集得多,那便能好好地解一解馋了。

除了食物本身,获取食物的方式也让人们感慨不已。如今,超市、菜场里的菜品琳琅满目,商家想方设法地营销,热情异常。而在以前,“供销社”便是唯一的采购地。在大人眼里,那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那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有时候买东西,还要排队。

“现在网购这么方便,想吃国外的东西都能给买来,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啊。”洪大妈的女儿已经教会了她网购,上次去新疆旅游买到的葡萄干,让洪大妈一直惦记着,这不,她在网上下了单,马上就送货到家了。

余亚明刘亚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朱庆玲

新闻推荐

绿雕景观迎节日

20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庐阳区市政绿管办获悉,近期庐阳区市政绿管办实施了2018年庐阳区国庆摆花项目,花展摆放时间从9...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