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大叔边打工边研究哲学自创“三角形哲学方法” 获国家版权局登记
[摘要]获国家版权局登记
三角形和哲学理论,在一般人看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51岁的马效成认为,两者之间却有着莫大的关联。二十多年来,马效成一边打工,一边研究三角形和哲学之间的联系,2018年3月马效成将自己的著作《三角形哲学方法》在国家版权局进行了登记,5个月后他如愿收到了人生第一张版权证书。
年少偶遇哲学经典萌生兴趣
今年51岁的马效成目前在工地从事塔吊工作(上图),工作之余马效成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哲学问题。提起自己对哲学的喜爱,马效成告诉记者,一切都要从小时候的一次经历说起。
上世纪80年代,正读初中的马效成无意间在村里的诊所看到了一本《政治哲学词典》,这本书选录了很多政治哲学的名词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马效成随手翻了翻觉得十分有趣,于是就把书带回家仔细阅读。这是马效成第一次和哲学接触,而这一次接触也对马效成今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马效成初中毕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与高中失之交臂。辍学后的马效成由于天生性格内向,经常喜欢一个人躲在僻静的地方思考人生哲理问题。“国家推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于是我就思考什么是精神文明,什么是物质文明,哲学对推动社会发展又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马效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有时候马效成半夜突然有了灵感,就赶紧起身拿笔记下来。马效成说,自己和同龄人相比,既不爱抽烟也不爱喝酒,唯一的乐趣就是钻研哲学问题,思考人生。
中年成家理论研究遭遇挫折
“哲学使人明智。”这是马效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90年代初,马效成有了自己的家庭,并在一家工地工作。高负荷的工作让马效成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但只要一有空,他还是喜欢钻研自己的哲学。
受《政治哲学词典》的启发,马效成想到了用图形解释抽象的理论,“图形解释哲学更加的形象具体,比起长篇大论的哲学理论更能让人理解。”就这样,马效成自创了一套“三角形哲学方法”,但由于文化程度有限,马效成的想法很难用专业的文字表述出来,只是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些零碎的哲学思考和片段。“2004年,有一位媒体记者找到我,想了解我研究的理论。但当时我的理论并不完整,欠缺基本的理论材料,也没有相关的证书,最终不了了之。”
从那时起,马效成意识到自己的哲学思考可能太过自我封闭,需要多进行交流,于是来到了安徽社科院。一位李姓学者告诉马效成,要想真的获得别人认可,还需要找平台发表自己的文章。
2006年,马效成投稿到社科院的江淮论坛期刊,一位编辑告诉马效成,虽然他研究的文章题材十分新颖,但是文章用词方面太过简单,达不到学术论文的标准,建议马效成回去多学习,规范文章表述。“我初中毕业,文化水平有限,但是发表文章不能仅靠说白话,需要有理论依据。”
坚持不懈二十多年终获认可
经历了一系列挫折的马效成并没有放弃,他一边打工赚钱养家,一边继续自己的哲学研究。马效成告诉记者,自己研究哲学,妻子既不反对也不支持,而儿子则一直不知情,对于同事,他也一直保密。“在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前,我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这件事。”经过几年的研究,马效成的“三角形哲学方法”逐步完善了起来。
2010年,马效成萌生了版权登记的想法,但由于马效成是河南人,版权登记需要回到老家河南,而自己工作繁忙,抽不开身,这件事便耽搁了下来。2017年,马效成委托一家专业的版权登记机构,将自己于2016年完成的《三角形哲学方法》进行了版权登记。2018年3月份,版权机构通知马效成,已将他的作品向国家版权局进行了登记。5个月后,马效成如愿收到了国家版权局寄来的作品登记证书。
“拿到证书的过程很曲折,但是想到自己拿到了证书就觉得十分值得。”马效成说,他将在哲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的哲学研究方法能被更多的人认可。
实习生 刘梅莉 朱世芸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见习记者 卫晓敏 文/图
新闻推荐
——我市“四招”推动庐剧振兴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