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韵 烂漫总流芳 ——合肥市“四招”推动庐剧振兴
[摘要]——我市“四招”推动庐剧振兴
庐剧《孔雀东南飞》剧照 丁玉兰收徒仪式现场
庐剧小戏《三嫂告状》刚刚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新版庐剧《梁祝》正作为精品剧目赴武汉等地巡演;合肥市戏曲校园比赛下月又将鸣锣开赛……在合肥,庐剧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但如何让庐剧与时代相连,与本土相牵,与群众相亲,真正地迎来振兴,走向未来?连日来,记者相继走访主管部门、庐剧院团,与艺术名家、戏曲专家、庐剧演员等深入交流,探寻合肥在新时代振兴庐剧的路径。
精
——满足审美新需求
庐剧是合肥最具积淀的文化符号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如今提到它,仍会有人用哭腔学唱“金啊、银啊……”摇着头嫌它“土掉渣”。面对这样的尴尬境地,合肥如何打造出引人入胜的庐剧剧目,满足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由合肥庐剧院演出的新版庐剧《梁祝》就成功征服了年轻观众的心。8月13日,作为2018国之瑰宝·保利情——中华优秀地方剧目展演剧目,该剧“飞”入武汉琴台大剧院,青年观众占了近半。
“我们料想到了年轻观众会喜欢它,因为当初在复排《梁祝》时,我们就瞄准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进行改编,使其节奏明快、编曲流畅、舞美梦幻、服装时尚。”合肥庐剧院副院长陈莹告诉记者。
进入新时代,庐剧想要满足人们的新期待,光有好看的“皮囊”还不够,还要有有趣的“灵魂”。这出在市委宣传部大力扶持、全程督排下诞生的大戏,借助独具韵味的唱腔旋律、个性鲜活的宾白对话,让年轻观众在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等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层面上产生共鸣。
“传统戏曲该怎么演、怎么唱,这出戏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曾编创过诸多成功戏曲剧目的国家一级编剧侯露告诉记者,既跟得上时代,又保持了传统戏曲规律,这才是创新性传承,新版庐剧《梁祝》做到了。
陈莹说,其实这种创新性传承早在2014年合肥庐剧院就开始了尝试。当年3月,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全国首演,由于主创人员对传统庐剧的表演形式、唱腔设计和唱本台词等进行大胆革新,很多曾对庐剧抱有成见的观众看到了一出典雅优美的新古典庐剧;2015年,大型现代庐剧《东门破》上演,观众再次耳目一新。《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看后点评说,这部新编庐剧不仅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也很时尚,颇具都市化的风采。
老一辈庐剧表演艺术家、老版庐剧《梁祝》主演孙邦栋告诉记者:“戏曲想要生存,就要打造精品。何谓‘精品\’,首先就要从‘衣食父母\’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老版庐剧《梁祝》当年能连演120场,获得巨大的成功,靠的也是这点。”
从《孔雀东南飞》到《东门破》,再到新版《梁祝》,合肥的庐剧精品创作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把握戏曲规律的基础上走出创新之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使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蓄积新活力。
有了这个方向,《荠菜花》《村长娘子》等一批精品剧目相继诞生,《江姐》《梁祝》《双锁柜》等经典剧目陆续复排,并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与表彰。其中,《得失之间》成为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庐剧小戏,《荠菜花》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秦雪梅》选段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曲目进京亮相2016年新年戏曲晚会。今年,又一部庐剧小戏《三嫂告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创
——走进百姓新生活
精品剧目出炉了,如何让这个边缘化的艺术门类重新走进更多百姓的文化生活,从而拓展庐剧的观众队伍?
为了振兴庐剧,市委宣传部曾组织过课题性调研活动——如何让庐剧在新时代“找到”新观众。
在深入基层的走访调查中,调研人员发现,当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去寻“根”,所以庐剧不仅要做好传承,更要做好播种式的“营销”,让合肥市民看到“根”在哪里。此外,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觉得庐剧“不好看”,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到、观看到优秀剧目。
“想让庐剧唱起来、沉下去、走天下,就要‘接地气\’,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坚持重心向下,在面向群众的演出中提高水准,在群众的口碑中赢得市场,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此次调研小组负责人表示。
新版庐剧《梁祝》首演后,快速启动全市巡演。从城区到各县(市)区,《梁祝》所到之处,观众反响之热烈“让人咂舌”,有的戏迷追着巡演看了一场又一场,有的戏迷甚至给合肥庐剧院送来了锦旗。
市委宣传部还推进地方戏曲展示交流工作,相继组织庐剧精品剧目赴上海、北京、武汉、郑州、太原、绍兴等地巡演,扩大庐剧在全国的影响力。
在让剧目走近观众的同时,市委宣传部在合肥大剧院主办了合肥市2018元宵庐剧金曲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庐剧人实现了东、中、西路三个流派同台演绎的夙愿;首次尝试将乐队从幕后请到台前,与演员同台演出;在保持庐剧原汁原味唱腔的基础上,对音乐配器进行创新,实现新老结合,让庐剧听起来既地道又优美……诸多创新之举为庐剧发展再书美妙一笔。
全程看完音乐会的“庐剧皇后”丁玉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投入,让庐剧迎来又一美好的春天。作为一名‘庐剧老兵\’,我高兴,更感恩。”
“戏曲的振兴传承,不能只局限于创作和演出,要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戏曲、了解戏曲、爱上戏曲,必须要大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发展、关心戏曲未来。”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在做好主流媒体宣传的同时,合肥市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H5、VR等新技术,全方位展示庐剧魅力。
巧
——激活传承新力量
打造精品剧目,可以吸引观众;创新传播形式,可以走近观众,但真正能够让庐剧传承下去,仅仅依靠国有院团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扶持还不够,还需要激活民间力量,让戏曲重新活跃在民间。合肥是否有能力做到?
别说,还真有妙招!
2016年,合肥市举办了首届“玉兰杯”戏曲大赛,来自基层的戏曲人站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切磋交流、一展风采。随着大赛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业余选手积极参赛,于是,主办方在第二届改革了赛制,让专业和业余选手分而赛之。今年,主办方又将参赛选手的年龄放宽到了18至50周岁。
从国有院团到民营院团,从专业演员到基层群众,都走上这方由政府搭建的竞技舞台,庐剧传承的多方力量被同时激活了。比赛之后,主办方还将遴选优秀节目,开展进基层展演活动。如此,在合肥,戏曲振兴的氛围前所未有地浓厚起来。
宣祥友是合肥市一家民营庐剧院团的掌舵人,他已连续三年带着团队来参加“玉兰杯”。去年8月,由该院团打造的庐剧《情意缘》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上演,开创安徽省民营庐剧院团进京展演的先河,宣祥友将其归功于“玉兰杯”,“第一年参赛时,《情意缘》刚创作好,大赛评委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在比赛中结识的不少民间庐剧人,也被我邀请加盟到这出戏里,为后来在北京成功上演加分不少。”
理解才能去爱,懂得方能传承。培育未来的戏迷是戏曲振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在兴戏于民的同时,合肥不遗余力地推进着“戏曲进校园”活动,传戏于幼。
2016年11月8日,市委宣传部联合多部门启动了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省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体制机制。活动开展以来,合肥市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纳入到政府购买服务中,以庐剧、黄梅戏为重点,兼顾其他剧种,开展“戏曲进校园十个一”工程,让戏曲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近戏曲。
近三年来,借助这一活动,庐剧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有兴趣的孩子跟着庐剧名家学起了“戏曲真经”,演起了庐剧名段。对此,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蒋建国认为很了不起,“这是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形式,是让孩子们走近戏曲、走近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育
——构建人才新格局
振兴戏曲繁荣,当务之急要解决戏曲人才问题。说起庐剧名角儿,戏迷们脱口而出的仍是老一辈庐剧艺术家,庐剧新角儿何在?
上世纪90年代起,受到新的文艺形式的冲击,繁盛一时的庐剧开始走下坡路,进退失据间,一大批庐剧人才陆续转行谋生。作为老牌的市级国有院团,隶属于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肥庐剧院也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
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宁告诉记者,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从2013年起,该公司两手抓庐剧人才培养。
一方面依托自身演员为班底,引进剧团外的演员来助力。“尽管在新排的大戏中,我们年轻演员起初只是跑跑龙套,扮演长舌妇、轿夫这类角色,但与业界名家合作,不仅提振了我们的自信心,也激发了我们在业务上下苦功的决心。”“90后”青年庐剧演员牛静说。
另一方面加大年轻演员在小戏上担纲主演的力度。“从2014年起,我们鼓励年轻演员每年参加全省小戏小品的调演,在竞技中提高业务素养,从去年开始,一批年轻演员扛起台柱子。”陈宁说。
今年4月,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合肥市对戏曲传承人(老艺人)实行特殊政策,鼓励开门收徒,明确带徒及传承责任,鼓励带班演出,提高传承学习成果。同时,提倡中青年演员拜师学艺,加大传承人(老艺人)评选力度和补助力度,为他们参加文化活动和登台演出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就在几天后,合肥庐剧院的中青年演员郁柳、徐永敏、朱敏、牛静等在众人的见证下向年近90岁的丁玉兰敬上拜师帖,行拜师礼。“以师带徒、口传心授,是传承庐剧、培养庐剧人才的传统好做法。”丁玉兰说。
“我们还很清醒地认识到,庐剧想要传承振兴,不仅仅要有演戏的角,更需要一支由编剧、作曲、导演等组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陈宁说。
2015年,该公司一名员工考上中国戏曲学院导演专业,但因为他考的是全日制四年本科,如要上学就需要辞职。为了留住人才,公司破格让他带薪读书。“在他的带动下,又一批年轻人相继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为庐剧发展的人才贮备打下了基础。”陈宁告诉记者。
除了想方设法地在院团内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2015年,合肥市还依托安庆黄梅戏职业艺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开设庐剧培训班,定向培养庐剧的音乐及表演人才。今年7月喜讯传来,在2018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由合肥市选送、该班培养的学生唐锦涛荣获地方戏专业组“全国十佳”。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说,培养戏曲人才是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通过几年的探索,合肥市建立健全戏曲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了戏曲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完善戏曲人才培养结构,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各行当、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初步构建起层次结构科学、专业设置配套的现代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振兴庐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在路上,曙光就在前方。”丁玉兰说。
·本报记者 方偲·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31日,从天津市公安局车管所民警手里接过厚厚的107页查封回执,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保全组执行干警张文权、岳...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