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食品成为小记者研学实践基地 首次实践让孩子们领会“粒粒皆辛苦”
[摘要]首次实践让孩子们领会“粒粒皆辛苦”
7月22日上午,合肥晚报小记者研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青松食品集团举行。20名小记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满满的兴趣来到青松食品集团的青松文化馆、生产车间,了解食品生产过程,同时亲自动手DIY做包子。小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研学之旅,让他们认识粮食,懂得珍惜粮食,受益匪浅。
活动当天,小记者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达青松食品集团。在合肥晚报小记者研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上,小记者代表杨远航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随后合肥晚报和青松食品集团食品安全科普体验馆相关负责人共同为“合肥晚报小记者研学实践基地”揭牌。
据悉,青松食品安全科普体验馆作为安徽省第一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合肥市第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基地通过参观、动手体验、互动、品尝等立体式学习方式,着眼于生活观察视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层面引到更广阔的社会自然舞台,突出生活的教育化。
随后,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小记者们参观生产车间、青松文化馆、青松包子铺,追溯中华民族的面食文化和青松集团的企业历史。
在食品安全管控中心,工厂的流体车间、制馅车间、烘焙车间、米面车间等一一展现在小记者眼前。
在青松文化馆,琳琅满目的面塑墙吸引了大家目光。据介绍,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桂英所捏制的。用面食制作的蛋糕、“青松包子铺”、“十八罗汉粮食柱”、中国各式面食……孩子们徜徉在面食的海洋里。
工作人员提问:“我们经常吃的米饭是稻子还是麦子?”小记者们踊跃回答。在东南西北面食馆,小记者们看到了陈列在橱窗里古时做面食用的器具,体会到了东南西北面食文化的差异与特点,以及各种面食的由来故事。
接下来是最令小记者们兴奋的DIY包子的环节,大家涌入面食制作室,洗手、穿戴帽子、袖套和围裙,最后分组围坐在小桌子面前。老师首先播放了一个介绍如何制作包子的短视频,其中有三角包、普通圆形包、玫瑰包。接着分发原材料和工具,每人六个面团和馅料、一根擀面杖以及每组两个刮刀。
小记者们如火如荼地开始制作了,显然经验不足的小记者们遇到了种种难题,比如怎么对折面皮,手指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等。不过老师和家长们耐心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教学,让小记者们信心大增,各自都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最终这些包子经过蒸制后,被小记者们拿回家。
之后的午餐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特色主食豆芽宴,包括炒黄豆芽、炒绿豆芽、豆芽排骨汤、豆浆等。小记者们遵循工作人员所说的多次少取原则,没有剩饭,连豆芽排骨汤碗底的黄豆芽都吃得干干净净,并了解了各种豆芽的生长习性、豆芽的培育方法及辨别方法。
通过这次青松食品研学游,合晚小记者得到了视野的开阔、技能的丰富,感受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粮食的珍贵。
袁婷婷 王舒婷 李陈琼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周洪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让辖区党员群众牢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日前,庐阳经开区连水社区联合蜀山区阳光公益服务中心开展观看...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