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三个农民与土地“较劲”的故事
[摘要]政策春风拂面,他们从都市来到农村,扎根现代绿色农业
○王强在田间劳作 ○元运竹在大棚里介绍所种作物 ○新农人农夫市集创办人周波
编者按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时间不只是日历上更新的数字,更多是犄角旮旯里的细微变迁。走在合肥的街头巷尾,看着这座充满创新力的城市,你我都能感受她散发出的迷人与自信。
改革开放的这40年,对于合肥人而言,是血脉相传的40年;
对于合肥而言,是青春洋溢的40年。
在这最好的年纪里,合肥晚报从今天起开辟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我的编年史专栏。
你的创业、你的爱情、你的家人、你的工作,无论你与合肥这所城市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说给我们听,我们来帮你编写一部——编年史。
欢迎与我们互动,您可以拨打96511提供线索,或者发送邮件到zhengjiaobu@126.com;也可以通过关注合肥晚报官方微信,后台留言的方式联系我们。我们将与您联系,听您讲述关于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
对于很多人而言,农村只是他们短途游的一个选择。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在城市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却甘心回到农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好的农产品,是他们的目的,也是维系日复一日农民生活的动力。
政策春风拂面,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已不是“一池春水”,各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正将之慢慢激活。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农村,扎根农村。
今天,听我们讲述合肥三个农民的故事。
“做农业要有逆向思维” 理工男“恋上”生态农业
三伏天,王强一直在等雨,因为高温炙烤水泵不堪连续作业“罢工”了。这个曾经在一线城市西装革履讨论工业自动化的男人,如今却是草帽汗衫、塑料拖鞋加点土,王强自嘲“不修边幅大叔范儿。”
2008年,王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农产品。而理工男“一根筋”的钻研劲、较真劲让他就此掉进了“漩涡”——他和妻子胡睿在2014年变卖了家产来到肥东。于是,“雅歌果园”在年底诞生了。从此,天津少了一位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和一位电台健康类节目主播,合肥多了两个农民。
为什么选择合肥?事实上,决心做农业之后的王强也走了不少地方,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落户”合肥。
“一来城市区位有优势,二来客观条件符合我的要求。” 他在肥东牌坊乡兴一村流转了508亩土地,另有一个十几亩的水塘,打造理想果园。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果园已种欧洲大樱桃300多亩、早中晚熟梨70多亩、红桃20多亩、黄桃30多亩、桑葚20多亩、无花果10多亩。
不用除草剂和其他化学农药,是王强做农业的“底线”。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王强选择让果树与杂草“共同生长”。“与杂草进行杀灭性的对抗,非常不可取。不能对抗,就要改变思路,选择与友好的‘杂草\’共繁荣。 ”如今,一种名叫野豌豆的杂草成了果园“地毯”。
即使没有角色的转变,王强也知道做农业的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守着土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人既没有能力科学务农,也没有心力去做绿色农业。”一年四季,果园里果树陆续结果,但王强的朋友圈没有任何广告,几乎全是农产品相关稿件的转载和评论。入伏后,雅歌翠玉梨依靠线上渠道售罄,所有的果子都是两口子带着工人逐一包装的。
“上世纪90年代,鲜丰创办人推着平车上街叫卖时,谁能想到如今他的连锁店四处可见。”7月22日,王强的朋友圈罕见地出现了自家产的水果,那时只有为数不多的翠玉梨因大小“未达标”而留在仓库。
“和土地打交道要吃得苦”
肥东“爱心瓜哥”难解农村情结
2014年下半年,王强在田间除草拓荒时,肥东人元运竹也在寻找适合搞现代农业的地方。巧合的是,两人眼光一样,元运竹也相中了牌坊乡。如今元运竹的翠竹家庭农场与雅歌果园也就几里路的距离。
相比王强的随意,穿着衬衫、西裤的元运竹看上去更有农民企业家的“范儿”。在这里,爱做公益的他还有个响当当的外号——爱心瓜哥。“这几十年都没和土地分开过,搬到城里又挪回到农场。”元运竹曾是乡里的宣传员,手脚勤快办事靠谱的他一度被房地产老板同乡“挖”去做管理。如今,当时一条“战壕”里的同龄人已经资产丰厚,元运竹依然在和土地较劲。
在翠竹家庭农场的销售记录里,贝贝南瓜曾创下日销万斤的纪录。今年,元运竹尝试栽种的火龙果也结果了。每次遇见调研采访,妻子总是忙前忙后张罗。不过在元运竹看来,这种热情也是这两年才出现的。
“当初办家庭农场,最大的反对声就来自我爱人。”在遭遇了合伙人中途退伙后,两场台风又给农场带来近百万元的损失,元运竹不得不卖掉妻子的药店和门面弥补。
为什么要做农业?这个问题,元运竹也无法说得清楚。儿女皆已成家立业的他依然保持着耕作的习惯,稍微闲暇的时间他还会参加各种惠农培训,甚至到高等学府的课堂里去研学,“有时候,一天24小时不够用。”
扳着手指,元运竹告诉记者,目前肥东有700多家家庭农场。“这个数字还是淘汰了一批不踏实干活的数据。”在这个传统的农人看来,皮肤黝黑且在地里干活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农人,“其他人就是走个过场。”
台风来过,大棚垮了;大水来过,果实烂了;大雪来过,大棚塌了……这一切在元运竹眼中就是一件小事,翻篇了还像以前一样。如今,子女都有了自己的事,家庭农场还是两口子忙活,80多岁的母亲也跟着下地干活。
“风霜雨雪问农人,苦累脏穷操碎心,为有粮菜保供应,当励新人守农耕。”去年春节前,肥东大雪,看着80多岁的老人依然躬身田间,元运竹的文学情怀被勾起。他说,希望来农村的人是真正想留下的人。
“自然的味道才是最好”
80后“农村伢”创办公益市集
80后周波把自己称为“农民波波”。与元运竹、王强的生产角色不同,他是农产品的搬运者。紫艳艳的茄子、绿油油的豆角和清晨刚摘下来还散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周波创办的新农人农夫市集每周都会把绿色食材摆放在高大明亮的商场中庭,而消费者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赶集,挑选着这些绿色农产品。
2014年,雅歌刚刚成立,元运竹的农场也选址完毕。大学毕业的周波结束了在上海漂泊的日子,将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的农副产品采购方式带到了合肥。从向往都市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连接都市和乡村的新农人,周波的成长“效率”要比之前两位快一些。他所办的新农人农夫市集用了三年多时间,已经汇聚了一批追随者。
科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更着急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用各种方法让果蔬提前上市成为目的。新农人农夫市集上的果蔬没有艳丽的色泽和肥硕的身体,但自然生长出的匀称无可匹敌。“什么季节就吃什么蔬菜不好吗?”周波说,将种子种到土里,用物理的方法,天然的肥料护佑他们,然后静静地等待果实成熟,享受季节时令的馈赠。
志同方能道和,即使在艳阳高照的夏日,农人与市民之间的“约会”也从未间断。
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已不是“一池春水”,各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正将之慢慢激活。80后的思维将集市的概念慢慢打开,农副产品也完成了“二次文创”。在这里,有一种果蔬叫作“读蔬”,有一种蜂蜜叫作“你好花朵”,有一种乡村旅游叫“草木之友”……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乐天茵子
新闻推荐
昨日,瑶海区元一社区协同社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长江路第二小学橡树湾校区部分学生在辖区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