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声音

新安晚报 2018-04-20 09:46 大字

□合肥夏波

母亲说,她刚结婚那阵子,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正在风靡全国。我们那个村的男女老少个个听得如痴如醉,到了评书开播的钟点,到处都静悄悄的,只有刘兰芳抑扬顿挫的声音在村里荡漾,连种地这样的大事都被摆在了一边。那时候,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已经滋润了皖南大地,农民一则是有了自由安排的时间,二则是吃饱了肚子就开始追求精神食粮。父母也被评书诱惑得受不住,只好狠狠心卖了稻谷和鸡鸭,从县城里搬回来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并特地为其打造了一个壁橱,遮了一块纱布,郑重其事地伺候着。

打记事起,这台收音机就陪伴着我的童年。从这台硕大的机器里,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值得聆听的声音很多很多,连调换电台频率时的嗞嗞作响,夜晚时忽大忽小变化的音量,都让我为之着迷。那时的节目似乎是这样安排的:早上是激越昂扬的新闻,中午是文学和音乐欣赏,午后是一个日语学习节目。每当听到那句熟悉的开场白,就到了背起书包去上学的时间。模模糊糊的声音,恍恍惚惚的记忆,伴随着我走过了小学时光,那是遥远的上世纪80年代。

过几年,家里买了电视,那台收音机就像一个失宠的深闺怨妇,蒙满灰尘,最后不知所踪。直到远赴南方求学后,收音机又走进了我的生活。学生时代的夜晚,该聊的话题聊够了,该讲的故事讲完了,剩下的,就是一群人各自从枕头底下摸出耳机,静静地躺在床上听广播。那时我买的是台凯隆牌的收音机,玲珑小巧,经济实惠,即使是依靠父母供给生活费的穷学生,也能消费得起。至于广播节目,比以前丰富了不知多少。流行榜、点歌台、深夜情感节目等等,层出不穷。那些年的漫漫黑夜,我的精神生活,就是广播里传送的各种声音支撑起来的。这是90年代后半程的回忆。

21世纪初,我走上了工作岗位。第一个月的工资就奉献了一部分给商场,兴高采烈地带回来一台三洋录音机。此时,各个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台、交通台、经济台、新闻台,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反正不管哪个台,都有音乐在播放,都有很多有趣有用的讯息。可遗憾的是,磁带不知从何时起慢慢地从货架上消失了,由此导致录音机的功能相应衰减,大多数时候它还是像一台收音机。

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录音机也成了老古董。先是出现了mp3播放器,然后很快就发展到mp4、mp5,出于对美好声音的渴求,每个型号新鲜出炉,我都迫不及待地先用为快。这些产品实在太好了,可以在网上下载歌曲,也可以看电影、看电子书、听广播。而且只有手掌心那么大,薄薄的一小片,出门时随手往口袋里一揣,旅途中就多了一个良伴,特别方便。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实在太短,尤其是在技术革命推动下,一代代产品推陈出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如今的我,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就可以替代往昔所有的林林总总。

几十年前纯粹的天方夜谭,很多都正在慢慢地走向现实;即使是三五年前还不敢想的事情,转眼间也就变得唾手可得。父母一辈买台收音机,都是需要几经权衡慎重决策的家庭大事,而我们选择的标准,仅仅是喜不喜欢这种轻而易举的主观判断。父母一辈听刘兰芳,听新闻、报纸摘要;我听演唱会,听喜马拉雅。物质生活的大大改善,相应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种各样的变化太多太多了,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在这个幸福的时代里,人民有向往,国家有追求,奋斗路上坚实的脚步一声声,不断地将我们的耳朵叫醒,去聆听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

新闻推荐

第九届“省直机关读书月”游园活动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龚伟轩)4月19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联主办的第九届“省直机关读书月”游园活动在合肥徽园举行。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出席并宣布游园活动开始。...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