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跨越南极圈

安徽商报 2018-02-11 00:00 大字

文图/姚云

[人物简介]

姚云,笔名一片云,安徽合肥人,工商管理硕士。从事IT行业20年,现任安联集团总裁;2008年奥运火炬手;连续两年荣获“合肥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发行个人散文集 《千里白云一梦遥》、《你在,你不在》、《坐到夕阳披挂下来》等,并与文友合作出版发行《阅读合肥》、《我们的莎士比亚》、《记忆之中的定格》、《合肥的小街小巷》、《文字是我们的纪念》等五本散文集。

巡游南极赏“巨冰”

2017年2月6日,在南极的第四天。清晨醒来,从邮轮上我房间的阳台向外一看,呀!今天的景色大不同于前几日,海面上漂荡着很多浮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天地间散发着一种幽蓝的光,迷迷蒙蒙的蓝,说不出的一种美感,天堂的颜色也不过如此吧?我被这奇幻的美景迷住,站在阳台上看痴了。

上午我们要在这个名叫Gierva角的地方坐冲锋艇去海面巡航,此角位于Hughes湾和Sterneck角东南6海里处,Graham岛西海岸和chavdar半岛的南部。

9点多,我穿好冲锋衣和救生衣,套上防水裤,再蹬上高高的雪地靴,脸部涂上高倍防晒霜,跟随队员们出发了。这是我们来到南极的第一次海上巡航,虽然坐在冲锋艇上被刺骨寒风吹着,手冻得根本无法拿出来,但看到眼前绝美的景色,觉得被冻一下也值了。

海面景色的确很震撼,卧在浮冰上酣睡的海豹、跳水嬉戏的企鹅、呼啸而去动静很大的鲸鱼……我们乘坐的冲锋艇破冰前行,穿梭在绝美天地间,近距离观察这里的一切。海面漂荡着无数块大小不一的浮冰,有的面积大到能跟一个比利时国家相等,令我们咋舌;有的则小得如同一片羽毛漾在水面,让人有俯拾的冲动。而每一块浮冰的形状也都不同,我看到有一块很像“水立方”一样的巨冰横在海面上,顶部是平的,边缘如刀切的截面,奶油般洁白光滑,洁净瑰丽让人惊叹。还有一块,如同一个蛋糕盛在蓝色托盘上,那蛋糕上卧着两只海豹,从容淡定地卧着,偶尔抬起头,漫不经心地瞄了一眼我们,似乎在责怪我们打扰了它们的美梦。浮冰四周蓝色迷人的洞穴,发出潮水冲击回荡的空旷声,它们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不一样的光芒,这梦幻般的蓝真令人迷醉。

靠近、端详、触抚,绮旷壮美得令人震撼而无语,万物恬静瑰丽到令人敬畏而顺从。此时的天空,白云任性得像个调皮的顽童,手里拿着画笔,正随意涂抹着,一会儿是浓墨重彩、深灰浅灰,一会儿又狡黠地冲你一笑顽皮地擦掉,露出晴朗的一天亮蓝。

看到眼前的景,这一刻我竟有画画的冲动,雪原、冰川、雪山、岛屿、漂着浮冰的海面、静静泊着的邮轮……可我哪里能画出南极的豪迈气魄和广博深沉呢?长风当笔雪作颜料,万里极地任逍遥。南极的多姿多彩,任何想象都受局限,任何描述都显陋拙。即使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诗金句,在这里都会黯然失色而显得小家子气。天地大美无言,哦,这才是我心中的南极啊,美得像天堂的地方。第一次巡航,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满足感归来。

前方发现大鲸鱼

下午本来预计会继续巡航spert岛,没想到邮轮广播里传来好消息,“根据今天的天气和海象,船长和探险队长决定,我们乘坐的大邮轮继续向南再推进200海里,预计明天清晨6点可以跨越南极圈。”听到这个好消息,所有人都欢呼雀跃。的确值得高兴啊,领队说,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有这样的好运气,他带过的旅行团中,十个团里有两个团能跨越南极圈就算很幸运了。

我们每天的行程都要根据天气和海象的变化而做调整,下午没有按原计划继续第二次巡航,而是抓紧时间继续向南航行。一会儿,邮轮广播里又传来播报,前方发现大鲸鱼了!让大家赶紧到船头去观看。到南极来,我只知道能看到冰山,看到企鹅,看到海豹,至于鲸鱼,根本不在我的期待中,没想到茫茫大海无边无际,我们竟然还能觅得它的“芳踪”。那鲸鱼的表现也没让大伙儿失望,一会儿翻起它那漂亮的大尾巴,一会儿又拱起巨大的脊背,甚至会抬起硕大的脑袋朝我们观望,而且近在咫尺,那种震撼,不到现场你是无法感受到的。

大邮轮上,每天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知识讲座,我几乎场场不落,这让我对眼前的鲸鱼多少有一点了解。总的来说,鲸鱼分两大类,齿鲸和须鲸。以利齿撕咬大型动物为食的叫齿鲸,它可以潜到2000多米的深海里停留2个多小时,因而人们很难看到它捕食的壮观场面;而须鲸没有利齿,它是在巨大的嘴巴边缘长着数百根须状齿排,所以须鲸不以捕杀大型动物为食,只吃小鱼小虾。须鲸的嘴巴很大,可以吞下大量的海水,然后合上嘴,将海水从齿排缝隙中挤压出去,海水里的小鱼虾就这样被过滤了下来。眼前的鲸鱼就是须鲸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座头鲸。它一般体重在30多吨,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隆起的脊背和翻起的白色尾巴,是座头鲸的两大重要特征。座头鲸食量很大,每天要吞噬一吨重的磷虾,所以它们都跑到磷虾密集的峡湾里来觅食,这才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

成功跨越南极圈

在船头看完鲸鱼,我又回到房间继续看书,看完了幸运之神、挪威的阿蒙森写南极的书,又接着看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探险队的成员阿普斯利·彻里写的书——《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是先后到达南极极点的人,但是命运却完全不同。 1911年12月16日当阿蒙森一行到达南极点时,斯科特一行还在暴风雪中艰难跋涉,当他们一行五人终于到达南极点时,比阿蒙森探险队晚了一个多月,最糟糕的是,当他们返回基地时,由于恶劣的天气加上体力不支和食品匮乏,最终五人相继死去,为南极考察献出了宝贵生命。今天,设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考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最早到达南极的探险家。

南极也不尽然都是美,看了彻里的书,我对南极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在两年半的旅途中坚持记日记,对他来说,在全部的历险中,冬季之旅是最可怕的经历,其可怕没有语言能表达,南极的冬季是极夜,连续四个月的黑夜加上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严寒,旅途苦不堪言:黑暗中盲目的摸索;严寒把汗冻成冰,衣服和头套凝固在身体上;狂风中帐篷的门帘霎时间迸裂成千百块小碎片,发出震耳的巨响,接着整个帐篷被吹走……以至于在绝望的时候,彻里只求一死了之,希望自己掉下冰缝,想赶紧冻死,想使用药箱里的吗啡……随着他的描绘,你的心也跟着掉到了冰窟。

斯科特的极点之旅无疑是全书中最悲惨的一章,这次探险活动就是因此而闻名于世的。根据斯科特等人留下的日记,不难判断遇难的原因,最致命的是南极夏秋季节罕见的坏天气,导致行进缓慢,进而导致食品和燃油的短缺,体格最棒的埃文斯最先垮掉,死于营养不良,接着严重冻伤的奥茨为了不拖累别人,自己离开帐篷,消失在暴风雪中,斯科特的死亡和一个微小的细节相关,油箱冻裂,燃油告罄。事实上他们离补给站只有11公里了,但是这11公里绝非陆地的11公里,连续九天的暴风雪,他们已无力爬到那里了。他们是活活冻死的。比起斯科特,挪威的阿蒙森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他找到了一条新路线,既近又好走,没有牺牲一个人就到达了极点。

当我放下彻里的书,掀起窗帘向外一看,天已大亮,我赶紧梳洗,准备迎接跨越南极圈的庆祝活动。

清晨5点多我就赶到邮轮六层的大平台上等待着,我要亲眼见证跨越南极圈的光辉时刻。此时邮轮大平台上已经聚集很多人了,有的举着相机在静静等待,有的沿着邮轮栏杆在四处留影,但是邮轮还没有按原计划的时间到达南极圈。

当我们越来越接近南极圈时,周围景观果然有了一些变化,海面上的浮冰面积更大了,而且今天要比昨天又冷很多,没有阳光的天空下,整个海面阴郁沉沉,风呼呼地刮得人直打哆嗦,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我们心中跨越南极圈的喜悦,毕竟这世上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唯一遗憾的是今天的天气太不给力,昨天还是阳光明媚,今天就乌云低垂。没办法,在南极的每一天,气候就是这么瞬息万变。

在等待的时候,我回到邮轮里美美地吃着早餐,我一边吃着煎蛋喝着牛奶,一边抬头望着窗外的皑皑冰山,感觉这幸福来得有些不真实。

6点半,船长通知我们的大邮轮即将穿越南极圈了!这一刻,我们从船上的四面八方迅速涌到甲板上,一起欢呼庆祝,有人准备了中国国旗,有人准备了跨越的纪念牌,大家一起倒计时——3、2、1,南纬66度34秒!啊!我们终于成功跨越南极圈了!霎时间,掌声、欢呼声在南极的上空久久回响……

新闻推荐

做一条悠闲而厚道的狗

□康峰﹙现居合肥﹚我死过无数回了,可我仍活着,一直到现在。母亲说,那一年我随她从我的出生地和悦洲回老家横埠河,在码头接我们的是我的二爷,即二叔。其时我两岁光景,骑在二爷的肩上,母亲紧随其后。二爷抓着...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