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有感 □丛 琛
合肥工业大学1987级干部专科班毕业合影
三十年后,老同学再聚首
再续“工大情”
1986年底,经所在单位推荐、市县组织部考核、统一集中补习,我参加了1987年第二届全国成人高考。达到高考分数线后,同年9月得以被省内高校录取,与其他30位同学共同成为合肥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学生。同学们来自省内各个地市,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3岁。大部分同学当时都已成家立业,属于带薪带职住校学习,两年后,我们各自取得大专文凭,留下了一段关于工大校园的美好记忆。
30年后,2017年11月17日,我们重返校园。合肥工业大学1987级干部专科班30周年同学会如期举行,我们与当年工大社会科学系主任张素叶和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荣等8位老师欢聚一堂。
重寻“工大门”
11月17日,我从蚌埠坐火车前往合肥。当天阴有小雨。到合肥出站查看后坐上了111路公交车,投币一元,坐了8站路,到谢岗站下。
一下车,有点懵了!因为过去工大是北门进出(当时没有东门)。现找东门,不太熟,试着朝北走,走不到20米,眼前一亮,合肥工业大学的牌子非常醒目!激动!兴奋!离开母校三十年了,我又回来了。
从东门进,走不远遇到“工大医院”,找到点熟悉的感觉,但还是有点懵。再往前30米到了怡园宾馆。还未住下,我便放下包,直奔一号楼。一号楼早拆了,变成了留学生楼。前面的篮球场变成了一栋栋五层楼房。当时我对母校的印象就是云里雾里,一个字——懵。
直到我找到工大北门,再朝里走。那就不懵了!她还是那个样子!一排长长的红色苏式建筑遮住了工大校园。此时,工大校园的立体画面在我的脑海一一浮现:一号楼、篮球场、食堂、医院、斛兵塘、中心体育场、科技大楼、图书馆、教师宿舍、幼儿园、西门菜场……东西南北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又走“工大路”
工大的校园内路,呈放射形“井”字分布,路路皆通,四通八达,没有走不出去的路,且让你永远不走回头路。如今的工大,虽然建了许多高楼,但学校总体的路况没变,路旁新建的楼房,也涂上了一些红颜色,让当年的学子依稀回忆起当年的建筑风格。
但是,有一点我一直不解,那就是工大校园内的路灯大多不太亮,加之树木茂密,晚上路面总是黑乎乎一片。要知道,此行,我真害怕走在校园的黑路上,遇到汽车还好,有车灯,老远就能分辨得出。害怕的就是学生骑自行车,我已不像当年,如今老胳膊老腿,若是让车碰倒了,真的是爬也爬不起来了呀!
再说校园外路。当下,只要站在工大北门外,不管你盖了多少高楼,修宽了多少马路,架起了多少座桥,工大北面是屯溪路,西面是宁国路,这两条路永远不会变!变化大的就是南门的九华山路,此次聚会,我和同学付大山、王声林、王云峰、马新德特意从合工大北门一直走到南门,上九华山路转了转。为了看看学校东面的马鞍山路,18日下午离校前,我专门去了一趟斛兵塘,并出校围着工大走了半个圈。由于合肥开通了地铁,地铁站就在学校附近,如今感觉到工大人出行那真是一个字——爽!羡慕你们啊!如今的工大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朱琛琛焦韦韦记者周梅刘忠玉文/摄)2月8日,合肥蜀山区丁岗社区服务中心内,20多位来自蜀山区的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环卫工人和困难群众书写春联。来自香樟雅苑小学的戴嘉锴是学校雏鹰假...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