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肥市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合肥日报 2018-01-24 05:13 大字

舞剧《立夏》剧照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自然科学素养,同属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于中国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本研究以合肥市为例,以知识社会学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及大众传媒等相关理论为支撑,描述了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现状,概括出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合肥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并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所导致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变化来阐释其现实原因。最后,以多主体参与、双向互动和交叉合作为原则,提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升路径新模式。

一、当前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合肥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迅速扩张,人口急速增加,人口结构驳杂,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难度空前加大,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的科学性不强。对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习惯于把活动等同于教育,用集中活动替代日常教育。

二是合肥公众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不够。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呈现“上热下冷”的局面。

三是公众需求多样化与社会供给单一化的矛盾。一方面,公众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都下了很多功夫,但修建的场所、举办的活动却少有人参与,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活动过于说教化,远离公众的生活实际,不能“投其所好”,成为那些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低,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参与度低的根本原因。

四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重知识,轻意识”误区的消极影响。我国目前的教育系统中,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似乎都只遵循一种教育模式,对待人文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态度和观念的培养,以及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实践教育。

二、提升合肥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渠道构建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运作机制和整合的途径日趋多样。要求我们突破单一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大众媒体主动配合、学术机构和团体热情参与、企事业单位全力支持、宣传教育部门多方呼吁、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响应的社科普及组织网络体系。

一要塑造社会理念,强化社会动员。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法制化建设。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然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却一直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保障,以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难以使社科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计划得到完善和落实。因此要加紧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宣传推荐,疏通并不断拓宽转化的渠道,要通过制定规划、课题招标、项目资助、社科评奖等活动,形成优秀成果脱颖而出的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前专家论证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人文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二要强化规划管理,推进多主体参与。要进一步丰富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内容,强化特色品牌的载体建设。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传播的效果和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一是要以“社科宣传周”为载体,围绕就业保障、投资理财、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所属学会、研究会以及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知名社科专家学者开展大型广场公益咨询;二是要以“市民学堂”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面向领导干部、青年学生、企业家、市民等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讲座,并努力向区县和周边城市延伸;三是以“学习与传播”为抓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方针,运用大众语言,回答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众认知、关注、运用人文社会科学。要进一步创新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形式,拓展各类阵地建设。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要善于把开展集中性科普活动(如广场咨询)和经常性科普活动(如“市民学堂”)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科学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的“五进”工程,使人们能够在各领域、各行业内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价值。

三要实施制度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全面改革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从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来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培训、科普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等等。社区教育从人力上可以调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力量;从物力上可以利用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通过协调组织把本社区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联系起来,形成系列化、整体化教育,使其最大限度服务于本社区居民。

四要发展中介组织,实现社科普及社会化。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探索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在政府支持和宏观指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拓展有效途径。政府应该结合市场反馈的信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协调市场内部各主体的相互关系、保障社会公平。学会创新思路,积极寻找为社会服务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争取社会资助,弥补经费缺口,形成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良性循环。公众既然需要社科知识,这种需求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形成市场,形成购买力。

作为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发展繁荣是时代的呼唤。只有在整个社会中树立起不断创新的意识,我们的社会才能保持着向前发展的无穷动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无法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但所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和学者开始关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到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研究中来,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合肥学院 王桂云)

新闻推荐

产业迸发澎湃活力 阔步迈向创新之都

省《政府工作报告》合肥亮点解读(一)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