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合肥创新转型发展影响研究

合肥日报 2018-01-24 05:13 大字

中科大先研院 王岩 摄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合肥市被誉为科教城市,拥有众多创新优势,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以创新促发展”。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合肥市创新发展转型提供了新动能。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合肥市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预期影响,通过考察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武汉东湖技术产业园区及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与成效,可窥斑见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大科学装置主要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展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转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产业创新转化平台面向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链发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会产生一系列显著的创新引领效应,这些效应为合肥市的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具体而言,其引领效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性设置了多层级治理结构,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了科技产业园区管理方式创新。第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国内稀有、国际前沿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以及量子信息、超导核聚变、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离子医学、智慧能源等研发技术,将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聚集国内国际一流的国家科研团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开展国际科学前沿研究,攻关世界技术前沿课题,引领国家核心创新力。第三,国家大科学中心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开发、战略性工程技术研发和创业,开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新常态。第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引领国内光源产业、基因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高端医疗设备和智慧能源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后,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深入,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新模式将逐渐形成。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引领效应能够带动和促进合肥市实现创新转型发展目标。不过,这些效应能否发挥实效,还取决于合肥市是否具备相应的融合体制机制,及时吸收、消化和利用科学中心的创新成果。经历近10年的建设,合肥市创新发展体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与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中科大先研院,获得原始创新动力;开展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得到快速发展;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企业科技保险和扩大专利权质押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达到一定规模,为开启“双创”局面奠定了基础;出台了“1+3+5”创新政策体系,启动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然而,依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条件、目标、任务和需求,合肥市在与其顺利对接,利用其创新效应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成熟、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和创新机制体制不系统等四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有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成果实际效用的发挥,进而最终影响合肥市创新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了利用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引领作用,吸纳其创新性科技成果,实现创新转型发展,合肥市必须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人才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

第一,借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增强合肥的自主创新原动力,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让合肥具备了技术创新的得天独厚条件。

第二,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发挥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的创新作用。合肥综合性国家中心建设会引进大批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这些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端人才是合肥开拓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福音。因此,合肥市必须进行相关人才政策改革,筑巢引凤,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国际一流人才的创新创业作用。

第三,改革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金融和财政杠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引导、鼓励和激励科研人员带着成果创业。吸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新兴技术成果就地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

第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适应创新转型发展需求。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各种无关紧要的关卡,充分保障科技工作者能最大限度将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与转化工作。健全市场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加速技术转移市场化,营造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营资本)参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开发,扩大风险投资范围,解决技术转化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力度。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健全社会服务体系,降低创新成本,缩短技术开发与转化周期,提高创新性技术产业化效率。

(安徽大学 陈发俊)

新闻推荐

合肥市春运总体客流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本报讯2018年春运大幕即将拉开,记者日前从合肥市2018年春运工作会上获悉,2018年春运从2月1日开始,3月12日结束,共计40天。经预测,今年春运,合肥市总体客流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在此期间,交通运输、火车站、...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