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冬天 □张广友
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和乡村不一样了。城市的冬天也有了自己的味道。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于农村的冬天记忆很多。我的家乡鲁南在北方边陲人眼里是南方,在南国人眼里却是北方。虽然是在农村长大,但上中学后就走进了县城以上的城市。在军营住过市级城市,去过南北方不少省会以上城市。去的城市多了,对城市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样子印象也就多了。特别是城市的冬天,印象更深了。那年正值寒冬,我去了东北的沈阳、哈尔滨,看到的景象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中稀少的行人,一个个戴着棉帽,穿着大衣,脚蹬棉鞋,手插袖中,整个人只剩下两只眼睛在目视着前方,鼻孔里的热气消失在冷风中。街路上的车也少许多。那年冬天去广州、厦门,看到的印象大不一样,有风但不大,风中的行人依然是穿着不厚,年长的穿棉衣,年轻的还着秋衣呢?我大概在冬天怕冷惯了,穿了毛衣,棉衣厚厚的,在南京停留时还不觉衣多,到上海就觉多了,到广州、厦门就成了行李了。冬天感受南北,才知道在城市也要遵守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规律。人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现象。老了不服老不行。
城市的冬天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热冷。久居在不南不北的县城里,习惯了。前些年,供热条件不好,常常是过着室内室外一样的生活。现在供热条件好了,空调暖气都有,却不适应了,不是伤了肠胃,就是上呼吸道感染。看大夫,大夫说,人总是在空调暖气屋里,出了门就不适应了。也真是这样。我有一位朋友,从县城到省城合肥带孙子。省城的冬天,供暖更早、更及时,一家人在楼上基本不下楼。前不久有事,举家回到县城自家的老屋里,头天来,第二天小孙子就冻着了,接着是老人冻着了,再后来他夫妻俩也都伤风感冒了。无奈,办完事赶紧返回了省城。我和他通话,他说不适应了,县城比省城冷多了。我说,环境改变人的习惯,算是至理。
城市的冬天与农村的冬天也不一样。那年在冬天去了北方的城市,也走进北方的农村。城市人都在水暖、电暖、气暖的屋子里学习、生活、工作,农村人多在炕屋里取暖。近期听从北方来的朋友说,时下为了环境保护,不准烧炕了,有的用电暖,有的用气暖。提高农村供暖水平,既是为了清洁农村,更是为了保护城市的空气质量。我居住在县城,百姓都点赞今年冬天空气清新了。我在城里走走看看,才知道城市的冬天,人们既要暖和又想呼吸新鲜空气。市民认识高了,行动也自觉了。烧煤球炉子的少了,就听到卖煤球的直叫唤,也没看到有人买。开浴池的不冒烟了,学校的食堂也都烧气了,饭店宾馆都不准烧煤了。没有制造烟尘的了,空气也自然好了许多。仅是堵住了烟囱,城市的冬天就多了新鲜空气,若是再多一些骑车人,少一些汽车尾气;再多一些清澈的水,咱这城市的冬天就更好过了。
城市的冬天是温暖的,农村的冬天也温暖,城市冬天的温暖是气温、空气、文化、生活条件,农村冬天的温暖是空气、是乡愁、是冰冻的河流,是墙角的太阳和屋檐下挂着的冰激凌“冰棍”。在城市过冬天有味道,到乡下过冬天更有味道。在南方过冬天看到“广州雪花大如席”会惊喜,在北方过冬天看到冰雕会当艺术品来欣赏。听说有人以行走方式过冬天,天冷就飞到海南,我倒以为飞到北国过冬天也很有味。还听说常年在城市打工的青年人,冬天不敢回乡村了,或者住不了一宿就回到了城市。冬天,别管在城市在乡村,在南方在北方,都能感受一下,便是好事,就像谁能不过春夏秋冬一样,有感才有悟,有悟才有进。
新闻推荐
12月25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教育成果展——《雕琢时光》新书发布会,在一六八玫瑰园学校举行,该书由李应天主编,展示了“办优质学校,让群众子女就近上好学”的发展历程。会上,李应天简要介绍...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