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的作品要把笔触伸进读者心里”

合肥晚报 2017-11-07 10:02 大字

[摘要]著名作家叶辛在合肥谈写作

○图为叶辛在接受记者采访

11月5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做客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协办的“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主讲《创作的多元形态——以四个精彩的小故事为例》。叶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作协上万名会员,中国不缺把名字印在书上的作家,缺的是把名字印在读者心上的作家。好的作品只有把笔触伸进读者的心里,才能成为经典。

四个故事谈文学创作

当天下午,叶辛与现场观众分享了4个与创作有关的故事。这4个小故事,有一个故事跟叶辛本人的创作有关,另外3个故事则是其他文艺家的故事。在叶辛看来,通过4个小故事,大家可以了解到,创作是生命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和结果。

叶辛表示,分享4个小故事,一方面是希望大家热爱读书,另一方面希望大家如果在生活中有感受,不妨把打动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叶辛坦言,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写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即使出差,我也会带个本子,想到什么,坐在火车上飞机上也会记下来。”

当过知青的叶辛认为,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和农民比较像,“农民今天种地、明天种地、后天也要种地,农民丰收后会很高兴,但不会因为一年的丰收,第二年就不种地了。作家的工作也是,不管是作家本人的精神需求,还是职业习惯,都会一直写下去。”

知青岁月打开创作大门

1969年,叶辛到贵州插队下乡,也因为在贵州的岁月,让他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农村,也开启了他文学创作的大门。除了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创下收视纪录的《蹉跎岁月》和《孽债》,叶辛还写了多部有关知青的作品。

叶辛告诉记者:“命运使得我从上海去贵州下乡,起初我会觉得那里落后,山头比人头还多,但当我跟当地老乡吃、喝、生活、劳动在一起,我也慢慢适应并开始喜欢吃辣,慢慢我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我会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待大都市。”

“半个上海人,半个贵州人。”这是叶辛常挂在嘴边的话,“当我的上海人、贵州人两种眼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创作也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比如《孽债》这本书,就是借着5个乡下长大的小孩的眼睛,来看上海的高楼、自动电梯、外滩……”

好作品要写到读者心里

叶辛认为,如果真的爱好文学,就应该静下心来写作和读书,“多读一本世界名著,改变不了一顿晚餐的饭食,也改变不了住宿条件,但人的精神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整个国民的素质都会得到提高。”

谈到创作时,叶辛更直言:“这个时代,中国作家协会有上万的会员,我们不缺作家,缺的是有创新、有独到见解的作家,缺的是能写出与中国老百姓融为一体的作品的作家。”

“作家的名字是写在读者心上的,优秀作家的名字是写在人民心上的,好的作品只有把笔触伸进读者的心里,才能成为经典。”叶辛最后说道。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周洪 文/图

新闻推荐

群众公议 “议”出实效

我市已开展公议活动782场,评议案件2937件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