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是全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近年来,合肥市不仅普查并成功申报了一大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为子孙后代、为城市文明保留更多的文化记忆,更通过各种创新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合肥市非遗办副主任王进雨:紧抓时代机遇 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图腾,它不仅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市非遗办副主任王进雨说道,“十九大报告督促我们要紧紧抓住新时代的机遇,继续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非遗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认真组织开展非遗普查、成果编纂、名录申报、传承人保护及各类传承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合肥市非遗项目现有国家级4项、省级15项、市级87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4人、省级项目传承人12人、市级项目传承人54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将积极主动地挖掘、梳理、整理、汇总、申报非遗项目,去粗取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水平,探索非遗传承新途径,让非遗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进雨表示。
李氏土陶技艺传承人李宏亮:
今年8月,受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处之邀,李氏土陶技艺传承人李宏亮远赴埃及进行为期20天的中埃文化交流,他来到埃及的福斯塔特陶艺中心为28位埃及艺术家介绍并教授中国传统土陶技艺。
“在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李宏亮告诉记者,“而在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后,我对非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我将尽全力传承好这门技艺,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传播非遗文化。”
在李宏亮看来,让非遗技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为现代人所用,才能真正地实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他走进社区、学校、文化馆等地,教授人们陶艺。“现在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时光的宁静,从而疗愈疲惫的心灵。这既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
最近,应合肥市文化馆、合肥市非遗办的邀请,李宏亮周末都在合肥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教小朋友制作土陶作品。不久后,他将把工作坊搬到该中心,专心传承这门技艺,让更多的人感受技艺中蕴藏的“匠心”。
古琴斫制传承人朱志刚: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每一床古琴的背后,都凝聚着斫琴师的心血。“合琴、蒙布、灰胎、装徽位、上漆、上弦……一床古琴制作需要120道工序、一年的时间。”古琴斫制传承人朱志刚说道,“如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那么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视提振了我的信心,也让我大受鼓舞。”
曾经,朱志刚辛辛苦苦斫制一床琴,一年都卖不出去,所幸合肥市结合文博会这一契机,设立非遗展区,打通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逐步推动非遗产品获得市场认可。朱志刚是受益者之一。在今年的合肥文博会上,他一下签订了20床古琴的订单,这意味着他将获益20余万元。“盈利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我有坚持下去的信心,也让很多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已经有年轻人开始跟我学习这门手艺了。”
无论是非遗保护,还是非遗传播,关键在人。如何做好一个传承人,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优秀的传承人具有榜样的力量。朱志刚不仅坚守这门技艺,还义务传授学生琴艺,甚至免费修复古琴。“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也希望在十九大报告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来。”
·本报记者 方偲·
新闻推荐
星报讯记者从合肥市蜀山区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10月份月度讲评会上获悉,10月份期间,该区严查“三大车”“三小车”各类违法行为,交警蜀山大队共处罚“三小车”违法、行人违法7355起,查处摩托车(燃油助力...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