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建文明城 父子齐奉献 18年城管路,父子接力同奔跑

合肥晚报 2017-10-23 03:09 大字

给儿子搭把手

父子共同学习进步

潘志兵为儿子整理衣领

在三孝口街道城管中心有这么一对父子兵。父亲是一位具有18年工作经验的“老城管”,儿子是一名机灵的90后帅小伙。父子俩时常一同在网格里巡逻执勤,遇困难一起上,令同事们羡慕不已。

并肩作战父子同心

父亲潘志兵1999年5月便在益民街道(现三孝口街道)从事城市管理工作了,18年里,街道各个方面城管的岗位都让老潘干了个遍,从定岗男人街再到辖区内路面机动巡查,每一个岗位老潘都尽职尽责,亲眼见证了合肥这十几年来城管事业的发展过程,职位也从普通队员干到了三孝口街道龚湾社区网格长。儿子潘冬有着90后的典型特征,头脑机灵、喜欢钻研,现在是三孝口街道城管中队杏花网格的一名基层特勤队员。

潘冬2014年退伍后,今年也成为庐阳区城管队伍中的一名特勤人员。谁也没想到在统一分配的时候,潘冬也分到了老爸潘志兵所在的三孝口城管执法中队。为了让儿子尽快地熟悉岗位,潘志兵把自己多年工作中积累的“实战”经验,悉数教给了儿子。这样一来,潘冬业务水平提高得相当快。半年来,父子俩虽不在一个网格但时不时配合协作,及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如今,两人每天都在一起交流工作方法,互相学习。

要想干好城管这个岗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潘冬小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这一点,反而对父亲“城管”这个身份有一些偏见。由于工作性质需要,城管经常要与弱势群体打交道,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扣帽子。在某些不公平的舆论环境影响下,导致城管有一段时间变成了众矢之的。看到别人的父亲要么是医生要么是个体户老板,潘冬更加觉得做一名城管的孩子很委屈,也不愿多理解父亲的工作。

难忘的年三十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2年潘冬应征入了伍。在部队服役期间,潘冬慢慢理解了要干好每一份工作都是不容易的。2013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潘冬在部队排队打电话回家。等了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了潘冬,他有15分钟的时间跟家人通电话。“嘟……嘟……”电话接通了,电话那头是潘冬的母亲。聊了几分钟后潘冬询问妈妈:“爸爸在哪?我跟他说两句”,母亲说“你爸他还在路面上执勤呢,说是要到凌晨2点。今天估计是找不到他了”。放下话筒潘冬不由得流泪了,他这才体会到父亲工作的不易,深感自己以前不懂事给父亲带来的伤害,也对城管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

2017年8月,庐阳区城市管理局统一招录120名特勤人员,潘冬也参加了统一招录,终于如愿进入了城管系统工作,成为了庐阳城管体系中的“新鲜血液”。在基层城管执法工作“苦、忙、累”,加班加点、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这倒让潘家父子经常有相聚的机会。

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期间,父子一起值班了近半个月。一天晚上巡查,吃饭的时候父子两人在街道食堂碰上了,潘冬笑着对父亲说:“以前在部队时想找你找不到,现在倒是天天见面。”看着帅气的儿子,老潘也乐了。

两代人的坚守,18年的接力,没有荡气回肠,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在万家灯火中守护着平安,在茫茫人海中过滤着隐患,潘志兵和潘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城管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奉献。

包至尊周伶俐文/摄

新闻推荐

难忘发掘包公墓

说起合肥,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包公。合肥,大湖名城、包公故里。每每想到这一点,作为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工作在合肥的人,我常感到自豪。说起包公,已然退休的我,总也忘不掉40多年前的那一幕。“大兴集黄...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