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神器“飞常准”用航旅数据做生意与机场共建大数据平台 系统已覆盖全国四分之一机场
[摘要]与机场共建大数据平台 系统已覆盖全国四分之一机场
2006年前后,郑洪峰收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邮件。当时他的民航网站正做机票搜索。给他发邮件的投资人劝他说:“国内航班延误太严重,试试做航班动态数据。”数据竟然能变钱,这让郑洪峰“脑洞”大开。在这之后一直到2008年末,计 算 社 区 联 盟(Computing CommunityConsortium)才发表了那份革命性的白皮书《大数据计算:在商务、科学和社会领域创建革命性突破》。郑洪峰想用数据解决的是民航延误问题。“想象一下,在旅客关舱门后,航空公司和机场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起飞时间,我们就能给出预计起飞时间,这对旅客的心理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安抚。”从此,他成立飞友科技,开始在民航领域经营关于时间的“数据生意”。
做“空中时间精算师”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主导了中国民航航班数据的透明化。”郑洪峰说。
2011年,飞常准APP上线。飞常准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大家都讨厌飞机延误,那么就通过数据“计算”出航班的正确起降时间。
数据从哪里来?第一种是从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等处获得的气象、航班、空域流量等数据。“现在飞机操控都数字化了,航空公司通过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能自动获得实时数据,包含位置、速度、高度以及在高空中的天气状况,这些数据有的是公开发布的,有些则需要购买或交换,交换条件包括为航空公司设计网页、后台运营、做大数据分析报告等。”
第二种则是自建渠道。郑洪峰与全国20多个机场合作搭建“基站”,监控区域内所有飞机的飞行轨迹,作为第一种数据的补充。
有了数据,接下来就是算法。郑洪峰称,目前“飞常准”的精准度在92%以上,算法目前已获得了专利。截至2017年5月,飞常准APP下载量超过1亿,累计向超过3亿人次提供过航班延误预警、分析和行程规划服务。
用物联网抓取时间大数据
以时间为对手,郑洪峰几乎在公司的每个房间都放了一面时钟。“从2014年开始,我就开始考虑,民航领域的信息共享并不完善。我们手里的数据是不完美的,要想追求更精准的时间数据,我必须更进一步。”郑洪峰说。
他开始在既有大数据的基础上,与机场共建大数据平台。“精确的时间从哪里计算而来,我认为要从空间来还原。”
一架航班在中午落地后,要完成到达机位、上轮档、靠桥完成、开客舱门、开货舱门、保洁开始、保洁结束;然后,加清水、排污、机组到位、加油车到位、加油完成,随着配餐完成,关客舱门、关货舱门、离桥完成、撤轮档、推出、起飞等数据陆续滚动,一共几十个进程。“每一个进程的背后都是时间。”郑洪峰将目光投向物联网:“如果把整个过程中参与的硬件接入互联网,就可以精确计算时间。”他随后推出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通过对航班运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智能决策,帮助机场建设大数据中心,从而提升机场地面运行效率,提高航班正点率。
系统覆盖全国四分之一机场
“如果说,十年前我的想法还局限在帮乘客预测起降时间,那么到了现阶段,‘飞常准\’的愿景非常清晰,就是希望中国的飞机永不晚点。”郑洪峰表示。
2016年,昆明机场在地面停机位扩充了近50%的情况下,通过“飞常准”保持安全运行,航班起降量上升了一位,位列全国第四,且放行准点率最高;2016年底,浦东机场开始使用“飞常准”的A-CDM系统,摘掉了连续近一年的全国准点率倒数第一的帽子。“全国200个机场,我们的系统已覆盖四分之一。”创业初期,“飞常准”的航班动态数据处理能力为每秒不足10个,现在,则是每秒16203个。截至2017年5月,全球民航航班数据覆盖率达到94%。“预计,我们的数据处理能力在2年内会达到180000个/秒。”
一直在合肥创业,郑洪峰很关注安徽大数据产业的进展。“大数据、云计算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发展大数据产业,还是要从具体的需求出发,衍生出能够用大数据解决问题的产业。而不是为了大数据而大数据。合肥乃至安徽要走自己的道路,在细分大数据市场建立自己的绝对领先地位。”他告诉记者:“例如,在航空大数据领域,没有哪座城市比合肥走得更远。”
记者梁巍/文刘职伟/摄
新闻推荐
合肥市包河区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3800多份材料堆成了一座小山,审核、审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一个人忙不过来,领导抽调了2名工作人员来帮忙。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了一番:男的叫周建军(化名),女的芳...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