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别念歪了“天才”们的成长经

芜湖日报 2017-09-01 01:05 大字

近日,几条跟“天才”有关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来自广东湛江的12岁女孩陈舒音以总分620分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而比之长一岁的合肥一中学生盛一博,日前已经到清华大学报到,并被清华校长邱勇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点名”,招来不少艳羡的目光。

少年成名的故事,总能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客观来说,陈舒音和盛一博等人的成长,的确值得祝贺,也应该得到他人的祝福和赞美。但是,面对刷屏的各种“天才少女”报道,公众对于“年少成名”的议论,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天才”们的成功?从“天才”们的成长经历中,到底该学什么?

在对“天才”们的报道中,有人敬佩著名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人看到的是“人生赢家”,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感慨“成名要趁早”,有的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家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下一个陈舒音、盛一博。种种看法从个人角度而言,均无可厚非,属于人之常情。可若站在舆论引导的角度,一味强调“年少成名”的可能性、“天才”的培养“秘诀”,抑或照搬、复制他们的学习方式,显然都是念歪了“天才”们的成长经。

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陈舒音、盛一博这样的孩子只是个别,他们之所以能考取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既有先天的遗传基因,也有后天的家庭环境因素,如陈舒音的父母“陪伴着女儿的学习、成长,教给她正确、有效、轻松的学习方法,合理规划、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更有个人的性情使然。因此,看不到学习兴趣的长期保持、学习方法上的升级换代,只看到其考上名牌大学却不见背后的学业规划,急切地让自己的孩子不断跳级,早早考大学,或者泡在奥数班里天天刷题,都是没有真正看清门道,是一种误读。

如果说“天才”们有可学之处,那么也是他们的软实力,如“盛一博的小提琴专业达到十级、乒乓球打得也很棒”,陈舒音“爱好广泛”“从小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自学能力又特别强”。相对来说,这些才是成就他们的“终极利器”,也是值得复制的成功家庭教育经验。

父母们也要认识到,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孩子的人生目标之一,但不是终极目标,要把目光放长远,要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不能照搬他人的成长经验,更不能抓住“天才”们的成长方式不放手。当家长从小就注重孩子精神家园的营造,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力和意志力的培养,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将来差不了。另一方面,父母们也不要被当下社会过于浮躁的功利观、成才观所裹挟,不必艳羡“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功,着眼于自家孩子的特点,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助其成长,才算窥见了教育的门道,才是积极的教育行为。

但凡优秀的学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品行、情感、意志力、责任感等方面投下不少精力,做好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谨守狭隘的成功学,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表面不看内里,只看到一个“天才”光辉的履历而不见履历背后的教育规律,都无助于家庭教育的改进。从这种角度看,从陈舒音、盛一博等人身上,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过于偏狭的教育观、过于急切的成才观,要对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加以重新认识。做好了这些,才会涌现更多的“天才”。

□刘忠铁

新闻推荐

区委常委班子召开“讲重作”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汪卫东参加并指导

本报讯8月30日下午,区委常委会“讲重作”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区政务中心召开。市委副书记汪卫东参会指导并讲话。区委书记徐静平主持会议。区委副书记、区长黄卫东以及其他区委常委参加...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