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听合肥老人讲“氢弹实验”幕后故事

合肥晚报 2017-06-16 04:21 大字

[摘要]我国首颗氢弹试验50周年之际,蜀山区一群功勋老人有着特殊记忆

○杜秀兰:一代人的付出,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杨静波:我把青葱岁月献给伟大的事业。

50年,对于居住在合肥某小区的李富学、左文来、杜秀兰、杨静波等看上去很普通的居民来说,一份久远的特殊记忆,再一次浮现在眼前。1967年6月17日上午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李富学等人已年迈,而他们关于那个特殊时期的记忆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6月15日,记者走近了这群几乎是默默无闻生活在合肥的功勋老人。“我国首颗氢弹空爆试验50周年纪念日马上就要到了,至今我们还记得海拔3500多米的戈壁滩上,6月里飘舞的雪花。”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一小区的李富学已85岁了,仍耳聪目明,他说这辈子最难忘的就是,那段岁月里数万次的试验,最终为“两弹”攻克技术难关。

李富学回忆说,他在戈壁滩上的2年多时间里,每晚都要研究到深夜,甚至躺在床上还在琢磨,天一亮就起来实验。

1962年,新型微秒级电雷管诞生了,后面又经过数次改良,款型也达到了三种,技术难关得以攻克,而试爆成功的原子弹与氢弹,都使用上了这种电雷管。李富学自豪地说道。

李富学透露,当年,画草图,做模具,穿导线……没有任何指导与可借鉴的经验。就拿点火头来说吧,需要一种新型电雷管,为此他们到西安一家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去生产。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改进,当时要从几十种造型中选择出最合适的,而每个造型又要做很多次实验。为了能造出合格的电雷管,研究人员从试制到定型,做了5万次的实验。

研发“两弹”的团队,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现年80岁的左文来,就是服务大军中的一员。

“我就是去负责大家的吃喝拉撒的。”6月15日,他回忆说,尽管是从事后勤服务,但出发前,他们一样被保密,直到试爆成功,看到录像,他们才知道自己参与了“两弹”的研发。

左文来介绍,1959年,在北京报到宣誓后,22岁的他和同伴就上了戈壁滩,成了第一批基建人员。“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时期。我们在地上刨个坑,上面搭个帐篷,就住在帐篷里,然后上山打柳条用来盖土房子。”

住得差,吃得也差。他们就自己开荒种地,种些土豆、青稞、油菜籽等。当地气候条件差,一年无霜期特别短,6月份还会下雪,7月份有为数不多的好天气。有时土豆种下去,一场霜降下来,就不行了。

今年80岁的杜秀兰是延安人,1958年进入西宁邮电学校,1959年6月28日毕业后,被分到当年的那个秘密地方。“住帐篷,喝河水。”她回忆,当时没有电,发电报的时候就手动摇臂发电。戈壁滩上很辽阔,大家忙于研发,杜秀兰就和同事在下班后流动服务,收集包裹,“戈壁上花不了钱,很多人工资都是由我们帮忙寄回老家。”

1991年,在那里付出青春激情的一代人,被安置到全国各地,杜秀兰等150户则被安置到了合肥市蜀山区,“当年真想不到,我们国家发展这么快,今天的生活如此幸福。”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京鹏   通讯员 王佳伟 宋梅 孙雨静 文/摄

新闻推荐

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演练在肥举行

本报讯暑假临近,大型游乐场将迎来旺季,过山车等大型游乐设施是否安全?万一出现故障,游乐场是否能够及时救援?6月15日,省暨市大型游乐设施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在合肥万达乐园举行。本次演练模拟了双轨过山...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