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合肥,“创”出发展新天地

合肥日报 2017-05-25 04:20 大字

新闻摘要

创新转型热潮涌动,产业升级律动有力。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五年来,合肥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一批批重大科研成果在合肥诞生,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

如今,创新已是合肥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最靓丽的名片。

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合肥市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重大车辆装备、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合肥积极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突出产业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致力于打通产业链条,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过去五年,是创新发展大提升的五年。一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2011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从1283.6亿元增长到2788.8亿元,年均增长21.4%,占全市产业比重从25%提高到30%;增加值从373.7亿元增长到698.7亿元,年均增速超20%。

其中,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高出全市平均增幅10.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4.2%。

到2016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呈现“爆发式增长”,完成产值3100.05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为30.8%。

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近年来,合肥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站位布局产业、制定政策、做强企业,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一大批原创性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发展结出一个又一个硕果。

今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获批,标志着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5月3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上海宣布,由该校主导研制的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实验测试表明,该量子计算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比人类历史上首台电子管计算机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100倍,创造世界纪录。

今年5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建的全国首个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成立。该实验室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望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智慧含量”,构造全新的类脑智能产业,为“中国智造”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此外,合肥还研发出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及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国内首台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这些重大的前沿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

优异环境释放“创新辐射力”

成果的产出和产业的腾飞得益于合肥优异的创新环境。

如今,合肥每三天就会诞生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使这些创新“小盆景”快速形成“大风景”?“在企业创新引领方面,合肥市将继续打造优越的创新生态,营造支持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集聚创新政策和创新要素,聚焦产业化,从市场、资本、发展模式上,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成为合肥优良创新环境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合肥集聚了“两院”院士82人、院士工作站25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5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3.8万人,各类人才总数1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0余万人,研发人员比例、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前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为科技创新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创新资源及科研、产业开发人才。

·本报记者 王弘毅·

新闻推荐

以“绣花”功夫促进绿化提质提效

本报讯昨日下午,合肥市城市道路绿化和园林环境整治推进会在市政务中心召开,副市长王民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市林园局、市规划局、市重点局等分别汇报了全市城市道路绿化和园林环境整治行动进展情...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