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自杀”游戏,切勿尝试! 心理专家:增强孩子心理抵抗力,教会他们尊重生命
家住合肥的陈先生这几天很紧张,因为他正读高一的儿子告诉他,有个叫“蓝鲸”的游戏现在很火,“从国外传来的,是一个很酷的游戏!”酷,是因为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完成50个很极端的任务,终极任务则是让参与者自杀。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死亡游戏,在全世界受到了不少青少年的追捧。心理专家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应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教他们尊重生命。
追源:源自俄罗斯,发明者已被捕
这个被称为死亡游戏的“蓝鲸游戏”到底是什么来头?
据报道,这种游戏最初源自于俄罗斯,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兴起的时间大约在2015年。据猜测,之所以起名“蓝鲸”或许与蓝鲸搁浅自杀的行为有关。
21岁的游戏发明者菲利普已于2016年底在俄罗斯被捕,他被指控在过去的三年里,在社交媒体上组织了八个“蓝鲸”组织,并诱导青年们自杀。
虽然有人认为一些年轻人的死与这个游戏无关,但据称,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有俄罗斯媒体将该游戏的风靡和俄罗斯130名年轻人的自杀联系起来。这些年轻自杀者的共同点是,生前曾在俄罗斯一些社交网站上发布过与“蓝鲸”相关的图示。
现象:青少年自杀呈低龄化趋势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同桌同学的手表丢了,老师便找他了解了一下情况,并没有认定是他偷了,但他承受不了这个刺激,竟准备割腕自杀。所幸被家人及时发现,才制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这是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曾接诊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据介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危机基本分为适应障碍、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压力、学业事业发展压力等几种。这些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自杀者是“激情自杀”,他们一时间钻进牛角尖走不出来,选择了走极端。20至40岁是自杀群体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而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呈低龄化趋势。
所幸大多数自杀行为是有征兆的,这些迹象可视作自杀线索与呼救信号:曾有过自我伤害或自杀未遂史;有自责、自罪、命令行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近期发生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有严重的躯体和心理创伤;在日记中流露对人生的悲观情绪;直接说“我想死”,或用隐喻语言说“你再也见不到我了”“我欠你的下辈子再还”“帮我照顾好父母(或密友、宠物等)”“我对任何人都没有用”;长期有严重抑郁症情绪突然好转;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和人讨论自杀的方法,开自杀的玩笑,搜集有关自杀的资料,或徘徊于江河、大海、高楼、悬崖、大桥等处;患有重病或有失败的医疗史;处分个人物品,向亲人好友赠送心爱之物,还清所有借来的东西或清理债务;频繁出现意外事故或危险行为等等。
建议:增强心理抵抗力,学会尊重生命
“近年来临床上接诊的青少年自残行为案例越来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省儿童医院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专家刘亦芳介绍,儿童心理行为教育要从小开始,家长要让孩子适应社会,锻炼他们的抗挫能力。
而在青春期发育期,孩子会有一种“成人感”,觉得自己不需要家长管,但是又不得不依赖家长,这样就会导致矛盾。此时家长应把自己的身份降低,和孩子做朋友,遇到事情不要急,更不能用命令式去要求孩子,“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过分受关注,父母甚至祖父母保护过度,应对挫折的能力确实有所减弱,面对压力也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刘亦芳呼吁,家长平时要与孩子沟通,及时察觉问题,及时疏导,重视对孩子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此外,心理专家建议学校也要及时发现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让孩子在危机中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减轻孩子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不要只拿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更加关注他们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加强儿童青少年的挫折教育,让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失败。
新闻推荐
童年游戏运动会即将开展,继续招募读者体验参与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