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生至上 点亮“合肥梦想”

合肥日报 2017-05-20 04:20 大字

[摘要]我市公共财政支出近八成用于民生

孩子们在滨湖新区天山公园玩耍嬉戏 毕丽丽 摄

中小学生在校可享热腾腾的午餐记者 张大岗 摄

街头随处可见民生工程宣传  余力 摄

为民义诊送健康余力 摄

悠悠万事,民生为先。

这几年,合肥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藏富于民,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和改革发展红利,让广大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几年,合肥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2429.1亿元,年均增幅13.59%。

这几年,从保障300万人跃升至780万人,民生工程点亮了幸福合肥的万家灯火,合肥已经连续六次跻身“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

一个个翔实的数据,一件件务实的举措,见证了合肥民生投入取得的成效,更进一步凸显出市委、市政府持续改善民生的决心与情怀。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合肥坚持民生至上,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频共振,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合肥百姓奔向理想的彼岸。

民生增速“跑赢”经济增速

今年4月,合肥公布《201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工作方案》,确定了2017年市政府实施20件为民办实事事项。

从实施群众社保缴费便利化措施到推进中小学午餐服务工程,从简化居住证申办流程到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这20件为民办实事事项,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基本都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这20件为民办实事事项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还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社会受益面,让更多老百姓得实惠。

其实,这20件为民办实事事项,是合肥百姓自己“投票”决定的。正式方案出台之前,合肥市曾向社会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建议,市民若有任何好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方式提出。

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进民主决策、精准施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满意度。

近年来,合肥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藏富于民,不断释放经济增长和改革发展红利,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2429.1亿元,年均增幅13.59%,公共财政支出近80%用于民生,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

2016年,合肥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800元、17200元,分别增长9%和9.5%。全市民生支出705.6亿元,占财政支出达82.1%。

2017年,全市实施省市“31+9”项民生工程。1月~4月,全市应到位资金101.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1.10亿元,资金到位率达89.46%,累计拨付资金76.55亿元。

民生投入的持续加大,点亮了幸福合肥的万家灯火,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老百姓获得感。

马增珠,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最大的爱好是舞蹈。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只能在小区广场跳舞,不但下雨天不能跳,有时还影响小区居民休息。让她没想到的是,今年民生工程推出公共文化场馆开放项目,社区联系协调,帮助确定了两个固定的文化场馆,为大家提供舞蹈场所。

“民生工程公共文化场馆开放,让我们一群退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我们的晚年生活越来越有‘精气神\’,更让我们舞出‘精彩人生\’。”马增珠高兴地说。

3月7日,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2016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合肥与拉萨、成都、长春、银川、天津、长沙、武汉、海口荣登“2016年度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合肥已连续六次跻身“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合肥,已成为合肥市一张靓丽名片。

民生扩容实现城乡全覆盖

惠民生,解民忧,济民困,保民利。

民生工程的实施,让一个个困难家庭看到了希望。今年36岁的周迎春,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自小就无法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由于身体残疾,外出打工无门,在家又不能干农活,一度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基于民生工程就业扶持政策,周迎春参加了技能培训,学到了种植、养殖技术,除了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养殖器械供应、维修、安装等服务外,还针对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组建畜禽粪便购销站,为种植大户提供有机农家肥,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增加了收入,实现变废为宝。如今的周迎春,一年收入达10万多元。

“如果没有民生工程扶持,我可能还一直生活在困境中,民生工程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我现在更没有理由自暴自弃,应该自强自立,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周迎春说。

不仅是周迎春,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更多市民走出了困境,抵达梦想彼岸。

从2007年实施之初的12项,到2016年时的41项,合肥民生工程项目不断扩容,保障内容实现大跨越,现已覆盖教育、卫生、住房、农村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从2007年保障的300万人,大步跃升至如今的780万人,合肥民生工程惠民覆盖面同步实现大跨越。

从解决看病、上学、生活“三难”问题入手,到全面涵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五有”热点领域,合肥始终坚持以找准民生为实施着力点,紧紧扭住民生工程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目标化考核、项目化运作、工程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度化落实,推进民生工作,持续做好民生保障“加法”。

2016年,全市共实施民生工程41项,投入资金100.03亿元,居全省之首。与2007年实施之初的5.6亿元相比,投入资金增长了17倍,年均增幅达33.41%。

民生工程实施以来的10年,合肥累计开展民生工程建设项目91个,投入资金548.38亿元,惠及全市780万群众,建成项目点近21万个,实现了城乡低保、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义务教育的全覆盖。

全省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合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民生工程满意度、知晓度双双超过93%以上。民生工程,现已成为合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幸福城市的有力抓手。

“城乡一体”增强群众获得感

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家庭的艰辛,常人难以理解,蜀山区居民瞿女士对此体会很深。

瞿女士的孩子飞飞今年3岁,一年前不慎从楼上摔下来,治愈后就一直不太爱出声,也不跟别的小朋友交流,只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根据医生诊断,飞飞存在明显的孤独症症状,表现为与人交往非常困难,几乎无法进行语言或非语言交流。

如果要去特殊学校进行全天恢复训练,每个月就要4000元费用。面对昂贵的治疗费,瞿女士和丈夫一筹莫展。瞿女士本身没有劳动能力,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全家靠丈夫一人在外打零工,这笔治疗费用让她难以承担。

村里工作人员知道情况后,主动帮她申请了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补助,每年可申领18000元康复训练费。一提到这些,瞿女士就非常感激民生工程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平等参与社会、共享美好生活的机会。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这是合肥民生工程的亮点。

近年来,合肥树立积极的财政政策导向,更加注重优化结构、用好增量、激活存量,加大对县区转移支付力度。仅在2016年,财政预算内整合各类资金50亿元,用于支持县区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在强化民生工程投入输血的同时,提升县区自身造血功能。

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助力脱贫攻坚,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2016年,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五保、农村低保与扶贫线“三线合一”,应扶尽扶、应保尽保,足额落实社保类***资金达1.5亿元。其中,五保供养标准居全省之首,低保重性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实行财政兜底。

不仅是贫困救助,合肥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领域投入“真金白银”,让城乡居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学有所教。合肥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城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同标准全覆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十二五”以来累计入学人数超过10万人。

病有所医。合肥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50元,医疗救助覆盖城乡,2016年度全市救助人次超过42万。

老有所养。合肥458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391个农村社区建成幸福院。

此外,合肥还率先在全省实施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运行、差别租金、分档补贴、梯度保障”。2016年,全市已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34897万套,完成率114.86%。

“民生工程实施实现网上‘晒民生\’,实施成效,百姓说了算。”市民生办有关负责人说,合肥构建公开透明运行机制,遵循“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在阳光下晒民生,全面实行民生工程项目网上公示制度。

项目建设不唱独角戏,实现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真正做到还权于民。据统计,去年,合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超过13万条,80%以上市级民生项目源于公开征集。

合肥持续改善民生,为广大城乡百姓撑起一片幸福蓝天。·本报记者 许超众·

新闻推荐

爱在行动,感恩父母 ——来自两代人的心灵对话

来自两代人的心灵对话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