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扬优势抓机遇 “创新之都” 一路领风前行

合肥日报 2017-05-16 16:20 大字

人造小太阳  李亚朝 摄

潘建伟院士正在了解科研情况。 张大岗 摄

讯飞智能语音机器人与市民亲密接触  余力 摄

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李亚朝 摄

内容摘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动摇的合肥,正充分发挥着创新优势,走在转型升级浪潮的最前沿!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量子通信、平板显示、智能制造、太阳能光伏、智能语音、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合肥将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和基础,不断抢抓发展机遇、强化自主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在推进“五大发展”的征程中一路加速跨越、领风前行。

科研:一流的科研实力塑造“创新之脉”

“二线的城市,一流的科研”。这是英国《自然》杂志对合肥科研实力的一句概括性评价。

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装置是国内唯一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是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稳态物理最重要的前期实验平台;稳态强磁场装置是国内唯一、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强磁场实验装置。三大装置在技术上具有共性,在支撑的学科方向上相互关联,初步满足综合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需求。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现有装置群,在无机低维半导体、量子功能材料、核聚变等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持续刷新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时间、稳态磁场强度等多个世界纪录。

中科大先研院,成为合肥创新资源集聚的“要素市场”和科研实力的“展示大厅”。近年来,中科大先研院大力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做到技术资源共用共享。

目前,该院已成立激光痕量探测、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石墨烯储能应用、环保阻燃材料、量子计算与精密测量等5个转化中心;全年洽谈合作项目100多项,签订技术合同76项。

在各类创新平台的支持下,重大科研成果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不断涌现。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京沪干线”,可为通信提供“安全网”,它直接关乎国家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骄傲的是,去年以来,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及“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等国家重大专项战略性平台建设获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中国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去年8月16日1时40分,浩瀚的宇宙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当天,中科大主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5月3日,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上海亮相,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首次成功实现。其中,中科大的量子技术科研团队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安徽省、中科院已将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作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随着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合肥正向着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这一重大目标迈进。

今年,合肥市将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全力推进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空地一体化合肥网络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中科大高新园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构筑“创新之翼”

在产业革命的大潮中,若拥有一双“创新之翼”,便能甩开对手,在辽阔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这双“羽翼”就是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合肥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7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2.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超过30%,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4.2%。新型显示、机器人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量子通信、智能语音、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军民融合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平板显示产业链已经形成,具备了新一轮大发展的雄厚基础;光伏推广应用不断发力;集成电路产业加速发展,“合肥造”高性能芯片将填补国内空白……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正为合肥经济加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语音技术、公共安全、住宅产业化、电子信息、重大车辆装备、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合肥积极推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突出产业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致力于打通产业链条,打造高端产业集群。

今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500.6亿元、增长10.6%,实现增加值329.2亿元、增长9.6%;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574件、增长54.6%;发明专利授权量1339件、减少7.7%,截至今年3月底,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4件,较去年底增长1.36件。一季度,全市通过“全国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7.5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5%,同比增长121%。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是以创新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从中央到省,对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瞄准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合肥正着力打造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引领优势的产业集群,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成果:重大创新成果筑牢“创新根基”

从瓦特的蒸汽机,到爱迪生的电灯,到约翰·阿塔那索夫的电子计算机,再到乔布斯的“苹果”智能手机……历次科技革命证明,科技创新成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能量。

近年来,合肥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战略,以高站位布局产业、制定政策、做强企业,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一大批原创性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结出了在创新发展征程中的一个又一个“硕果”。

今年5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上海宣布,由该校主导研制的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实验测试表明,该量子计算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比人类历史上首台电子管计算机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100倍,创造世界纪录。

量子计算机是指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理论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可为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就计算模式而言,如果经典计算机是单一乐器,那量子计算机就好比是整个交响乐团;就计算速度来说,如果经典计算机是自行车的速度,那量子计算机就如有飞机的速度。

这一“世界首台”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造”,是潘建伟院士率领团队成员陆朝阳、朱晓波等与浙江大学王浩华教授研究组联合攻关突破的成果,日前已首次成功演示。此前,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速度更快只是停留在理论中,这台光量子计算机的诞生将理论变成现实,并把量子计算机真正推向与经典计算机竞争的擂台。

在风景秀丽的合肥科学岛上,巨大的柱状物正通过聚变反应放射强大能量,它的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该装置就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被人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由于聚变能是一种无限的、清洁的、安全的新能源,引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竞相研究、开发。

搬起、移动、放置,一系列动作在“机器手”的操作下精准而干练……合肥欣奕华洁净搬运机器人的面世,对于中国智能制造领域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国内平板显示产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多项空白,更推动国产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在赶超世界水平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它可搬运基板的尺寸、重量、速度、定位精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满足了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应用需求。

此外,合肥还研发出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国内首台X射线口腔CT诊断机、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重大的前沿科技成果,让国家更加繁荣强盛,让经济发展提速增效,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中品尝到甜蜜“果实”。

环境:

多重叠加优势打造“创新磁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成果的产出和产业的腾飞得益于合肥优异的创新环境。如今,在各级政府的培育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合肥这片“创新高地”“创业沃土”上释放激情,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翩翩起舞、追寻成功之梦。

无论是创业、融资,还是技术交易、成果展示,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时常遇到的各种“瓶颈”在“一中心、三基地”都能迎刃而解。在这里,资金、人才、技术、专家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无缝对接。

身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就是对接产学研的典型平台,俨然成为科技资源的“大超市”和“婚介所”。在这里,各类科技资源琳琅满目、各取所需;创新要素若“情投意合”,则有“红娘”牵线搭桥,实现了“找成果、找仪器、找文献、找企业、找资金、找专家、找政策、找人才”一站式服务。

如今,合肥每三天就会诞生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使这些创新“小盆景”快速形成“大风景”?“在企业创新引领方面,合肥市将继续打造优越的创新生态,营造支持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集聚创新政策和创新要素,聚焦产业化,从市场、资本、发展模式上,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成为合肥优良创新环境的重要基础。合肥集聚了“两院”院士82人、院士工作站25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5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3.8万人,各类人才总数130多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60余万人,研发人员比例、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前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为安徽省科技创新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创新资源及科研、产业开发人才。

与此同时,优越的政策环境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正在积极创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创新示范城市,先后被国家批准在股权激励、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技金融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知识产权示范、新能源汽车示范、创业创新城市示范等领域先行先试,具备多重叠加优势。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合肥继续抢抓机遇、强化创新。记者昨日从市科技局获悉,合肥市制定了今年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其中,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同时,持续打造特色亮点,完善四大创新体系,加快把合肥打造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本报记者 王弘毅·

新闻推荐

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设立三周年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成立

内容摘要作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基金,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于2014年5月设立,基金规模3.09亿元。截至目前,已受理天使项目超370个,审批通过项目50个,投资总金额2.59亿元,投资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