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43名特殊儿童的“大妈妈”

合肥晚报 2017-05-12 19:23 大字

45岁的计恩芳,为了照顾听力障碍的大女儿,当了15年的全职妈妈。如今,戴上助听器的大女儿已经与常人无异,也顺利地步入了高中。计恩芳不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更加忙碌。因为她成为了43名残疾儿童的“大妈妈”。

43名特殊儿童的“大妈妈”

每天一大早,计恩芳都在包里塞满了零食,急匆匆地赶到合肥春语言语康复中心内,拥抱每一个孩子,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夜深人静,她给孩子们洗完脚盖好被子后,悄悄地关上灯,才披着夜色回家。

合肥春语言语康复中心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却有43名孩子选择在这里康复。43名孩子里,智力残疾的有15人,而听力残疾的则有28人。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外地。大部分孩子都有个破碎的家庭。

虽然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孩子快乐的笑脸,但是计恩芳的心里,常常会感到莫名的心酸。为许多孩子享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而心酸,为他们过早地离开父母而心酸。仿佛是为了弥补他们缺失的母爱,计恩芳总是会轮流带着这些孩子回自己家里住,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

6岁的莉莉,是个听力障碍儿童。父母早就离异,她被父亲送到了康复中心寄宿。第一次跟着计恩芳回家时。计恩芳围上围裙,为莉莉做了她最爱吃的炸鸡腿。鸡腿端到桌上时,莉莉突然搂住了计恩芳,并在她脸上重重地一吻:“大妈妈!”莉莉清晰地喊道。

从此,不管在何时何地,莉莉都称呼计恩芳为“大妈妈”。慢慢的,“大妈妈”的称呼扩散开来,43个孩子都称呼计恩芳为“大妈妈”。

她用15年陪着女儿康复

成为这些特殊儿童的“大妈妈”,对于计恩芳来说,并不是偶然。

2000年,计恩芳迎来了自己的大女儿。一岁那年,大女儿因为发烧吃药,造成了药物性耳聋。等到大女儿被确诊时,计恩芳悔恨交加。她带着大女儿天南地北到处求医,看着孩子满头扎着针,她的心头直淌血。

孩子两周多,她定期开始带着大女儿到康复机构做康复训练,在家里也不厌其烦地陪着女儿训练。2周岁会叫爸爸妈妈,3周半会口齿不清地说一些词汇,小学毕业终于可以与人正常交流。如今,大女儿已经上高中二年级。而小女儿也已经14岁了。

计恩芳的坚持,让很多特殊儿童的父母都钦佩不已。他们常常登门请教,有的直接把孩子寄养在了计恩芳家。

2016年,计恩芳索性鼓起勇气,与朋友一起合办了康复中心。创办康复中心,耗光了她多年的积蓄。

为了身后43个家庭咬牙坚持

良好的口碑,使得康复中心从最初只有6名学生,到如今已有了43名学生。学生很多,康复中心的运营却只能勉强维持。房租、孩子们的饮食、老师工资等各项开支都不便宜。况且,计恩芳还常常“擅自主张”给贫困的孩子免学费、生活费等。付出了人力,财力,计恩芳至今却连一毛钱工资都没领过。“从这些孩子身上挣钱,我想都没有想过。如果真的那样做,良心上也会过不去的。”

让计恩芳欣慰的是,一周前,康复中心被评为智力和听力残疾定点康复机构,这也意味着,康复中心的压力会有所减轻。

每天全身心扑在康复中心上,计恩芳获得了“大妈妈”的称号以及所有孩子的喜爱。然而,她却忽视了自己的小女儿。失去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后,小女儿成绩一落千丈。处于叛逆期的她,朝着母亲怒吼:“你不是天天都去康复中心,对我不管不顾吗?”看着女儿委屈的神情,计恩芳曾经后悔过,退缩过。然而,一想到43个孩子,计恩芳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毕竟孩子的身后,是43个家庭。” □通讯员 侯月云 孙雨静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刘晓平/文 虞俊杰/图

新闻推荐

融进多门课程教学 戏曲之花开遍校园

安徽省京剧老艺术家吴庆芳指导学生们表演艺术名家走进校园指导孩子们排练生旦净末丑,做念唱打舞。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因。从2016年底开始,合肥市五十中积极推进戏曲...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