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家庵区探索村级道路建设“镇、村、组道路共建模式”,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节省了建设资金—— “贾西”模式走出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新路子

淮南日报 2017-04-27 15:00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东华 本报通讯员 孔宪姣 张 智 

2004年,曹庵镇区域划分至田家庵区,原兴隆村贾西村民组划至陈巷村,贾东村民组依然保留在兴隆村。因合肥市政策财政优势,贾东村民组无论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方面都优于贾西村民组,以往两个村民组间一直流传一句话“隔路隔一梦,贾西看贾东”。

“给我三月期,贾东看贾西”。面对贾西村群众迫切改变居住环境的需求,田家庵区态度鲜明、掷地有声地给出了这样的承诺。

2016年初,中央、省、市下达“***、精准脱贫”任务,田家庵区迅速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人员第一时间奔赴重点脱贫村曹庵镇陈巷村。该区通过召开区镇村党员干部、扶贫专员、村民代表参加的多场座谈讨论,研究政策,广泛征求意见,最终通过了“镇统一招标采购混凝土、发动村民自拆自修自建、村民小组代表监督”的镇、村、组道路共建模式,此模式在陈巷村贾西村民组展开试点。

据陈巷村负责人介绍,试点工作中,依据《田家庵区小额零星工程分类管理办法》,该区首先建立扶贫工程材料设备库,储备品牌优、口碑好、质量佳的公司入库,随后曹庵镇通过联系入库公司,采取询价方式,遴选质价双优供货公司提供混凝土等设备。为保证民意畅通,该区还通过贾西村民组100余名村民推选,确定12名权威高、能力强、有信用的村民组代表,组成贾西道路新建维修改造监督小组,负责轮岗全时全域指导、配合工程推进,监督工程质量。

村两委组织在外务工并从事建筑行业的本村村民13人,及27名村内精干人员,组成贾西道路新建维修改造工作小组,通过纯村民参与,拆除厕所19座,猪圈6座,村宅5处,建成0.7公里主干道路,改造23条生产、生活支路,编织了贾西村“三纵三横”便利出行道路网。

以往的乡村道路新建、维修、改造,普遍就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投入资金涉及工程材料、施工劳动力、征地拆迁、公司利润等各项费用。原贾西村民组道路新建、维修、改造预算费用50万元,通过实施镇、村、组道路共建模式,仅花费10万元就完成了同样规模的工程,节省了80%的资金。

道路新建维修改造是工程类项目,涉及项目招标代理、工程招投标、工程费用标前预审、工程监理选定、工程竣工审计等一系列程序,仅完成项目前期手续,就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时间,有时候因工程资金拨付不及时、拆迁矛盾大,还会引发延工、停工风险。贾西的镇、村、组道路共建模式,通过村民亲身参与、干事议事,知晓修的是明白路、致富路,修路过程中占用到村民房屋、堆场、厕所等,村民都支持配合,仅通过3个多月就完成了原计划2年工期的乡村道路新建、维修、改造任务。

以往实施乡村道路新建、维修、改造,工程监督村民看不见、摸不着、不放心,贾西的镇、村、组道路共建模式,组织实际权益人参与监督,信息更畅通,布局更合理,监督更细致,混凝土标准均达到C25标准以上,道路在标准基础上扩宽1米,达到4米宽度,地基和混凝土厚度均超标准线5cm,达到城市次干路标准。

贾西村民组建成的康庄大道,兑现了区、镇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将扶贫攻坚的红利惠及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新闻推荐

走向世界 开放的高新具有国际范

4月10日至11日,2017年中美(合肥)跨境大健康项目资本对接会暨中安创谷系列孵化平台揭牌仪式在合肥举行。对接会上,合肥高新区与16家海外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仪式,高新区正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大健康产业...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