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苏区:能帮助别人我心里就舒服

合肥晚报 2016-07-31 14:17 大字

○性格开朗的苏区一说话就笑

17岁当兵,经历过无数生死困苦;如今94岁的她生活幸福,最大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虽然年已耄耋,抗战老兵苏区,依然精神抖擞,身体硬朗,言谈举止间依稀可见当年的飒爽英姿。

童养媳穿上了军装

苏区算得上是个苦命的孩子。3岁那年,母亲去世,她无奈做了童养媳,挨打受骂,吃不饱,穿不暖,17岁的大姑娘却只有1.1米高。极度思念母亲,苏区选择了跳河自杀,幸运地被好心人救起后,她跟着他们来到了部队。

虽然正值战乱,苏区的兵却当得并不容易。部队根本不相信伸手够桌子都困难的苏区已经17岁了,同行的村里人再三作证,苏区才穿上了军装。第一天当兵,第二天,辫子一剪,苏区就去了盐城战场。打游击,居无定所,没有吃的,交些钱在百姓家搭伙,晚上在老百姓家地上随便铺点稻草就睡一夜。

1943年,整整一年部队没有发过一两棉花,老百姓的稻草堆就成了苏区他们冬天里最温暖的“热被窝”,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他们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为救伤员丢下儿子

苏区没有上过学,不识字,但她不满足现状,积极要求进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文化的机会。见她聪明又能吃苦,部队安排苏区做了卫生员。

虽然个子太小,急救时抬不动伤员,但没有人否认苏区是一名优秀的卫生员,在她的心里,保证伤员的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

1947年,苏区和同志们奉命带领20名伤员战略转移。敌众我寡,晚上大家不敢睡熟,耳朵贴着地,这样三里之外有什么动静可以随时起身。那晚,敌人即将过河,机枪已经架好,又胖又重的儿子在苏区的怀里熟睡,她抬运伤员时既费时又费力。来不及多想,苏区狠心将儿子丢在了高粱地里,所幸被一位留在后方的同志看到,悄悄收养下来才保住了一条生命。

“儿子当时太小了,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够扛枪,能够打敌人。可是救了伤员后,他可以立马扛枪上战场,打敌人。”谈及当年的抉择,苏区有些哽咽,“现在想想,的确有些对不起他。”

万元捐献震区官兵

战争年代,苏区对儿子近乎狠心;和平年代,苏区一家人的生活依然俭朴。但只要是帮助别人,苏区一下子就会大方起来,不考虑自己的收入,不考虑自己家里的生活状况。

8个子女,仅靠两个人的工资,一日三餐吃稀饭的日子里,苏区也能将路边与儿子失散的老人领回家;农村亲戚上门寻求帮助,自己家里吃不饱也要找点粮票送给他们。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苏区毅然捐了一万元,手头钱不够,还向女儿借了3000元。“战士们太不容易了。都是母亲的孩子,我看着他们那么辛苦,好心疼。”当震区救援部队指导员打来感谢电话,苏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性格要强的苏区凡事不愿麻烦别人,生活再苦,也从不开口向单位寻求帮助。“拿人家的我晚上睡不着觉,能帮助别人我心里就舒服。”不仅自己这样做,苏区同样教育子女,对人要宽容,凡事不要计较名利。

身体健康性格开朗

健谈,一开口便笑,头发花白却特别浓密,94岁的苏区看起来最多只有七八十岁。但老人家并不怎么在意外貌,“老了就是老了。”她高兴的是,自己现在身体健康,特别是听力很好,“不过放心啊,你们的悄悄话我保证听不见。”兴致高昂的老人竟不忘幽上一默。

虽然1955年就复员了,苏区在部队养成的做事认真的性格可一点没改。单是每月收缴党费,她这位或许目前合肥市年纪最大的党小组长就没少费心,按时、足额,“少一分都不行,必须全部上交给党。”五女儿陈荣林说道。

“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党带来的啊!”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苏区感叹如今“天天在过年”。老伴去世20多年了,苏区不愿意麻烦子女,一个人居住在干休三所的老宅里。身体硬朗,买菜做饭做家务,苏区都自己动手,不愿意请保姆。子女们不放心,一有空就回家看望老母亲,苏区也不拒绝,一家人开开心心,尽享天伦。

八一快到了,苏区一家又将迎来一次大团圆。家里党员多,军人多,每年建军节相聚是大家庭沿袭多年的习惯。

新闻推荐

手一滑,发出万元红包要退款,同学呵护同学

虽然还没有入学,已经有一位安大的准大学生在网上走红,原因是他不小心在安徽大学的新生群里错发了一个总额1万元的群红包。网络上出现了各种无端的猜测,这也让这位安大的准...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