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家的老屋不过是几间草屋是那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江

安庆晚报 2015-11-02 12:03 大字

[摘要]王永忠

 

我家的老屋不过是几间草屋,是那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江淮分水岭上常见的泥巴墙草屋。

老屋有五间正房,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两米高的土墙围起一个院子。院内有几棵枣树、椿树,院外还有一个晒场和两个水塘相邻,四周有更多的梨树、枣树和椿树等。西边有一小竹园,老屋的西北角还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那是整个村庄的地标。

我推算老屋是1953年建的。父亲兄弟三人分家,各立门户,建房是必须的,尽管没条件,父母还是决定自己动手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好在建的是土坯草房,所需材料不多,主要是木料。房子的桁架料是23根大小不一的杉木,另有门窗材料。这些木料都是父亲一人用架子车从木材市场推回来的。一百多里地,我不能想象,父亲是以何等的勇气和力量做到这一切的。

盖屋起墙时遇上连阴雨,土坯残缺严重,虽说是包工不包伙,但母亲还是用浓油炒菜送给大伙吃,包工的乡亲们也就格外用心地事,把我家老屋做成了草屋中的样板工程,高大敞亮,50年不倒。

不起眼的土坯房,冬暖夏凉。老屋的墙是用泥块和土坯垒砌而成,加上内外抹泥,厚度近两尺,坚实隔热。屋面是细竹缠草泥绳编扎拼排的,然后又在上面抹上厚泥浆,最后再铺上一尺多厚的荒草。这样的屋面隔热效果更好。老屋的厢房有南北窗户,原先做的并不大,冬天也是糊纸,后来,在合肥工作的姐夫帮忙买来钢筋、玻璃,换上了全村第一家钢筋、玻璃窗,老屋也成了全庄最好的草房子。可能是我家老屋相对较高,桁条也粗些,这个优势自然被春来秋走的燕子相中,它们在老屋的二梁上垒起了南北对称的四个大燕窝,在上面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因为老屋算是村中的好房子,大哥当兵提干后,我家又成了军属,更主要的是母亲勤快,又烧得一手好菜,我家就成了乡村干部下乡吃派饭的点,我也因此一睹“公家人”的干练和体面。30多年后,我还在合肥碰到当年风火泼辣的社长孙大姐,我们也不免对往事唏嘘。

有了老屋的庇护,有父母的勤劳,当然也有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众兄弟战胜了饥荒疾病,在贫穷劳苦的环境下,茁壮、快乐地成长,后来相继在外地成家立业。老屋少了一贯的喧笑,但父母健在,老屋也在,逢年过节我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还是一个家,还是有个根。

2003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被哥哥们接到自己的小家中居住,老屋空置,时间一长,老屋的存留便被一再提起。到底是谁决定拆除老屋的我并不清楚,可是在拆除的那天我竟然在出差途中意外绕道故乡,冥冥之中,我与老屋还有一面。那天,我走在乡间小道上,远望老屋,先还以为有人在修缮,近前一看,却是拆房子。刹那间,我整个人就蒙了,感觉好似抽筋裂骨,不由得腿发软,我蹲在地上,泪水滑落,呜咽不已。这样的心情,也只在父亲去世时才有的。年过九旬的二伯母看见了,她拉着我说:孩子啊,人要老,屋要倒,这都是没办法的事。不要难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啊。

理是这个理,可情感上仍然受不了。后来再回乡,住在哥哥家中,兄嫂待我如贵宾,可我却没有了“家”的感觉。我望着老屋基,百感交集,总觉得自己依赖的根被挖断了。

新闻推荐

小区窨井事故频频

地点:武汉 掉进小区窨井 3岁男童遇难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