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徐桥镇 水稻高产创建出“新招”

太湖周刊 2014-08-22 17:46 大字

一望无垠的稻田,翠绿的稻叶清香,和着凉风,滋润在鼻尖。日前,笔者站在徐桥镇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一派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 

“这里是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徐桥镇核心示范区,是水稻生产技术集成配套专业示范区,示范区严格按照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实施,目前示范区水稻整体长势良好。”该镇农技部门负责人介绍。 

今年,我县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农业技术革新,强化创新服务机制,努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目前,该镇落实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10895亩,涉及全镇3个重点粮食生产行政村。 

面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出现抛荒弃耕,小面积的耕种无法满足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的现状,该镇积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多次考察论证,最终筛选出36个种粮大户作为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实施者。“种粮大户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管理技术水平比普通农户高,而且土地集中连片,便于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服务,能够充分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有利于水稻高产创建各项工作开展。”该镇农技人员说。 

农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在农业技术创新上,该镇采取了栽插密度和配方施肥上的革新。在新丰村马畈组核心示范区,种粮大户孙旺福说,“以前,我们栽插密度稀,一亩大约1.3万基本苗就已经不错了。今年,按照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栽插密度是14×30厘米,每亩能保证1.5万以上的基本苗,这样测算一下,能增产不少呢。”据孙旺福介绍,以前栽插的株行距比较宽,田间空隙大,虽然虫害、病害少,但肥料施用过大,成本高,产量也就在1100斤左右,对于规模种植大户来说,根本赚不了多少钱。因此,今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密度跟上去了。同时,在施肥上也进行了改革。“以前,我们种植水稻总是施用复合肥、尿素、钾肥等常规肥料,而忽视了微肥的施用。今年,按照农技部门的技术方案,每亩增施了4斤硅肥和200克锌肥,现在水稻的长势明显好于往年。”孙旺福乐呵呵地说。 

在桥东村上屋组,种粮大户刘小保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进行了技术创新,他在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内,全部采用机插秧,并根据当地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进行了三个栽插密度的试验示范。“今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安排了一个株行距12×30厘米、基本苗在1.8万以上,一个株行距14×30厘米、基本苗在1.5万以上和一个株行距16×30厘米、基本苗在1.4万以上这三个试验,主要是看看在同等肥力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到底哪个增产潜力大。”刘小保带领着我们逐一查看水稻高产创建技术新试验。据刘小保说,以前水稻产量始终徘徊在1200斤左右,在日益上涨的人员工资和承包费的影响下,根本赚不了多少,只有通过增加密度的前提下提高水稻单产。同时,在配方肥料的施用基础上,每亩增施了5斤硅肥和300克锌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水稻增产增收,达到1400斤应该能够实现。在这片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水稻长势清秀,茎秆粗壮,剑叶挺拔,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水稻高产创建实施过程中,该镇不仅在技术上实行创新,而且在争创竞优中实行创新。据该镇农技部门负责人介绍,为了积极推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全面带动全镇水稻生产水平提升,不断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该镇把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划分为三个核心示范区,每个核心示范区派出一名技术指导员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全力保证核心示范区技术服务到位率。同时,联合组织县农业专家和相关农技人员对三个核心示范区田间管理水平、长势长相和实际产量等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给予项目资金奖励,负责技术指导的技术人员也进行捆绑式奖励。“通过争创竟优机制的实施,三个核心示范区能够互相找差距,互相交流经验,能够不断提高种粮大户农业生产水平,逐步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增效。”该镇农技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此次水稻高产创建争创竞优机制的真正目的。 

(本报通讯员虞生根)

新闻推荐

徽光产品闪耀京城

日前,安徽徽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北京,徽光产品将闪耀京城。去年,公司总经理杨斌带领的徽光团队,已经在北京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今年,由公司区域经理陈俊带队,徽光正式入驻北京,前期装修...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