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休闲农业点亮幸福生活包河区沈福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2-14 10:53 大字

[摘要]包河区沈福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每逢“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往往是农村最热闹的时节,不少乡镇和农村趁着这时会组织一些新年活动,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这不,大年初七,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沈福村村委会门前广场上,伴随着悠扬曲声和铿锵鼓声,由村民们自编自演的威风鼓锣鼓准时上演了。

文化过年乐融融

锣鼓声声,引得村民竞相观看,博得了大家阵阵喝彩。看着这些队员,年龄参差不齐,有豆蔻年华的姑娘,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大伙脸上却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咱们的威风鼓锣鼓队是大圩镇第一个由60名妇女自发组成的,多次代表镇里参加演出呢!闲的时候大家就碰头一起练练,这可比闷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强多了。”锣鼓队指挥李春芝是沈福村村民,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只身一人承担起照顾子女和婆婆的重任。

大人们看锣鼓表演,孩子们就到留守儿童活动室玩耍。这个建在村部楼下的活动室面积近200平方米,被规划成阅览室、心理辅导室、电脑室、玩具间、医疗室等,平日供1至3年级村里儿童学习娱乐之用,节假日里就成了孩子们娱乐的天堂。

“2012年,村里建了这个设施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由两位退休老教师和两位‘爱心妈妈\’管理兼辅导孩子功课。孩子的事安排妥当了,在外务工的家长才能放心啊!”沈福村党支部书记沈训鲁笑着说。

常年在外务工的沈福村人这时都回乡过年,村里的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妇女之家、老年之家、农家书屋也都热闹起来。村民黄陈珍在沈福村生活了50多年,子女屡次接她到城里住,她都不情愿,“我可不愿意住高楼,连个说话人都找不到。咱这有老年之家,有卫生室,各方面条件渐渐好了,住在农村也舒坦! ”

休闲农业鼓起村民“腰包”

要问沈福村最响亮的 “名片”是什么?无疑是特色休闲农业。摘水果、赏花木、休闲垂钓、特色餐饮……让全村十几家农家乐一年到头生意火爆。如逢双休日,吃饭要提前预定,垂钓更是一“竿”难求。

沈福村如何走上了休闲农业之路?村委会主任沈拥军向记者道出了缘由。

“2003年,大圩葡萄节开幕,随后大圩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借这个契机,我们村开始谋划转型发展。”沈拥军介绍说,以前的沈福村绝对是个四里八乡出了名的穷村。村民种稻种油菜,看天吃饭,一年下来只能挣个两三千块钱。“通过村民集体讨论,大伙都认为搞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有前途,于是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扶持有能力的大户开展特色经营,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 ”

侨福巾帼园就是村里最早起步的农家乐之一。老板徐明英在原来6亩田的基础上,又转包了120亩地,建起了集草莓、葡萄采摘,休闲垂钓、土菜餐饮于一体的农家乐,“你猜我这农家乐现在一年能赚多少?纯收入至少有30万哩! ”对现在的成绩,徐明英特别满意。

如今,乡村旅游在沈福村已形成了规模,打出了名声,全村99%的土地流转出去,已形成蔬菜种植、龙虾养殖、苗木花卉、休闲垂钓等六大基地,先后开了侨福、食家庄、宝岛等13家农家乐,让休闲农业集聚的规模效应逐渐凸显。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沈福村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不到2000元,攀升至2013年的18000元,你说翻了多少倍!”沈拥军笑得合不拢嘴。

皖版“周庄”呼之欲出

休闲农业,是朝阳产业和时代的宠儿。在村民腰包鼓起来、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沈福村又将迎来一次发展契机。去年底包河区举办的“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建设发展论坛便提出要把沈福村塘拐打造成合肥“周庄”的规划。

塘拐是沈福村的一个自然村,具有典型的皖中民居特色,住着92户村民。它的地理位置很有优势,东边连着盛产葡萄的东大圩,南边紧挨有“安徽西溪湿地”之称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一边是最美的田园乡村,塘拐的定位符合 ‘田园都市\’的构想。 ”沈训鲁说,塘拐现已开始进行前期规划,未来将会保留原有的风味和特色,发展成一家一户乡村客栈、乡村茶社,还有望成为影视拍摄基地。

省社科院文化与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孔令刚也表示,“塘拐改造,要走新模式,保护现有水系,保持地势地貌,能不拆的尽量不拆,农耕文化等要‘活态化保留\’,让这里成为合肥近郊传承历史记忆的缩影。 ”

本报记者 张倩

新闻推荐

一参赛方式参赛者可在阅读本期报纸第版第版内容后进行

一、参赛方式参赛者可在阅读本期报纸第3版、第4版内容后进行答题。参赛者须将答案及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可从报纸上直接剪裁或复印,邮寄至“合肥市潜山路1469号安徽报业大厦安...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