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比敬老院舒服多了”包河区大圩镇留守老人爱上文化乐园
[摘要]包河区大圩镇留守老人爱上文化乐园
如今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的匮乏仍是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文化惠民,让村民也有参加文娱活动的条件,这同样是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上月中旬,记者前往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采访,了解到该镇2012年8月份建成开放的农民文化乐园,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最喜欢去的另一个“家”。
文化站成了“托老所”
在圩西村的村中心,有一个宽敞的大广场,广场南端安置了不少健身器材,北端是一幢白墙灰瓦的三层徽派建筑,这里就是村民口中的“农民文化乐园”。
这天正值“包河区老年书画艺术交流会”在文化乐园举行。走进活动室,只见来自本村、邻村的十几位老人正聚在一起挥毫泼墨。 “这个活动办得好,我们这群喜欢写字画画的老伙伴也有机会聚聚了。 ”村民李大爷说。
走过电脑阅览室,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十分惊讶,五六位端坐在电脑前开心地“网游”的全是老年人。网上打牌、聊QQ、在线看电影这些娱乐活动在这些老人手里“信手拈来”。 “文化站比敬老院舒服多了,小孩有‘托儿所\’,咱这有‘托老所\’!现在我白天全待在这里玩,只有吃饭和睡觉才回家。 ”年近八旬的高之顺老汉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他住在敬老院,虽然天天有人伺候,可是生活乏味又空虚,来到文化站,学会了用电脑和下象棋。
正在书报厅看报的老人许兵也是文化乐园的常客。现在,“来文化站娱乐”成为他和老伴每天的“必修课”。早上,和儿子媳妇一起吃完早饭,他们便送孙子去幼儿园。然后,除了做饭和午休,他俩一天时光基本上都在文化乐园里度过了。许兵告诉记者,白天年轻人都上班去了,老人在家待着特别闷。现在文化站成为圩西村和周边其他村老年人的聚集地,大家一起看报、下棋、健身,还有专职管理员照看,“自己开心,孩子们也放心”。
镇文化站管理员赵静说,村民不用交纳一分钱,就可以把家里的老人送到这里“寄养”,下班时再把老人接回家,让农村老人有了精神文化乐园安享晚年。
村民文娱活动多
据了解,大圩镇整合了文化、妇联等多种渠道资金,建造了这幢“农民文化乐园”大楼。因圩西村地理位置比较居中,村里留守儿童、老人多,所以选择建在圩西村,周围的晓南村、学塘村、许贵村的村民都会过来参加娱乐活动。
在赵静带领下,记者又参观了其他活动厅,因为正值白天工作时间,各个活动室里基本都有老人和小孩:多功能厅每天下午按时为村民播放电影;健身室里有跑步机、电单车等器械;青少年快乐学堂下午五点开放,专门有两位志愿者老师每天轮流为村里儿童辅导功课……赵静说,文化站每天早上八点钟开门,晚上九点关门,中晚餐时各休息一至两个小时。
“白天,年轻人要上班、小孩要上学,这里老年人特别多;到了晚上,年轻人和小孩就都过来了。 ”40岁的姜庆华是大圩镇食堂的工作人员,每天下班后,广场舞领队是她的“另一份工作”。 “起先大家都不会跳,后来村里去歌舞团请了专业老师,每周六都来教俩小时,现在咱们村男女老少扭得可好了! ”
圩西村党支部书记周书斌说,除了业余的广场舞,舞狮和大鼓书更加值得一提,这可是村里的 “保留节目”,每次包河区组织文化活动,都会邀请圩西村的舞狮队和大鼓书过去表演。 “逢年过节我们村会举办联欢会或歌舞表演,除了本村村民的节目,还邀请庐剧团的专业演员呢! ”
强村富民“不差钱”
周书斌说,现在圩西村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从过去“一麦一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高效现代农业。圩西村地处圩区,村里4000多亩土地中98%已经流转。流转后的土地由村里统一管理,先后引进了花果、园林、苗木基地等企业。同时,还有蔬菜种植、农家乐等项目,形成了圩西村都市农业的新格局。
“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农业收入构成了圩西村村民的主要收入。目前,劳动力中有七成在外务工,三成在圩区内从事农业。”周书斌表示,因为距离合肥市区很近,所以村民出远门务工的不多,大多在合肥市里做建筑工作。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
本报记者 张倩
新闻推荐
省联社理事长陈鹏在四届一次社员大会上提出抓发展 控风险 推改革 强素质 树形象
本报讯 1月17日至19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四届一次社员大会在合肥召开。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作理事会工作报告,省联社领导莫元法、孙斌、盛普田、陈华、张摘月、崇智祥出席会议。省联社...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