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崔岗村探索高附加值的发展新路——用艺术“激活”沉寂的乡村
11月2日下午2点半,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
70岁的村民夏守余把自家存着的杂粮拾掇进篮子里,挑起担子出了门。在村部附近,“崔岗艺术村开村仪式”的巨幅海报前,他寻着一处“好摊位”,扯着嗓子喊开了:“山芋干5块1斤,花生、蔬菜便宜卖啦! ”
2个小时后,不仅夏老汉的杂粮被游客抢购一空,旁边卖野菜、柿子的村民也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艺术村成立是件双赢的事。 ”村书记崔国余说,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和艺术家来说,这个只有120户、大多是留守老人居住的中心村,寄托了他们的田园情怀;对本村的农户而言,不断有艺术家入驻,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瓦房”拯救拆迁乡村
因为隶属水源涵养地,这座附近有姚庙古庙宇、将军岭、鸡鸣山、曹操运河等古迹的村庄,曾面临着拆迁的窘境。艺术家谢泽回忆说,他去年夏天第一次来到崔岗村时,既被美丽的景色所折服,又感受到它骨子里的“破败”:充盈着随时被抛弃的幽怨气息。
“这就是我寻找多年的地方。”谢泽坚信。去年六月底,他以每月350元的价格,租下了村民的院子和6间瓦房,着手打造“瓦房工作室”。期间,他在网络上发表了几篇呼吁保护崔岗村的文章,并配发了当地及周边美景的照片。
让满怀乡愁的艺术家意外的是,网帖引起了庐阳区区委书记的关注,并委派三十岗乡相关负责人与其联系。 “我提出用艺术打造‘慢生活\’的概念,与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在谢泽的设想中,未来的崔岗村应该是可以容纳1/3艺术家、1/3村民和1/3游客的“共生体”。
谢泽认为,相比“农家乐”和“生态农庄”等低附加值的乡村产品,这种“共生”环境下的艺术村,聚集了乡村美术馆、咖啡馆、酒吧、客栈等多种元素,能带来更多的游客和就业机会。
谢泽的想法也勾起了周围朋友的兴趣,已有六位艺术家陆续安家崔岗村。 “就已建成的六个‘文艺户\’来看,他们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乡村院落\’。”崔国余告诉记者,随着“崔岗文艺村”风范初露端倪,原来的拆迁计划也因此改变。
“要发展得按规矩办事”
想入驻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房源却屈指可数。村两委决定激励村民出租房子。“每个腾出房子的农户,政府一次性补助8万块,同时房租由艺术家和农户签订,村里只负责公证。”崔国余介绍,现在登记的农房有40多户,为防止村民“漫天要价”,村里要求年租金不能超过8000元,按年可上下浮动10%。
“艺术村”建设如何步入正轨?乡政府投资300多万进行了污水改造,通了自来水,并铺设了五条十米长的门前石板路。同时进行空闲地绿化和电网改造,规划建立1000平方米的展厅……
“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有自己的规矩。”在谢泽的提议下,由乡村干部和艺术家代表组成的 “咨询委员会”应运而生。大家连着开了几次会,村里表态:村民的房屋改造、个性设计不能低于4万元;艺术家最终同意把公共区域的钥匙交给村部保管,方便游客平时参观。
于是,村干们便多了个“导游”的身份。“开村第二天下午,我一个人就接待了四批。”崔国余笑着说,现在他们每天都要带着各地的游客,在村里穿梭。
艺术家入村的“蝶变”
如今,那些由破土罐子、田里的山芋和废弃农耕具组成的艺术品,正在改变村民对美的认知。 44岁的王义斌每个星期要来崔岗村两趟,作为乡供电所安全员,他负责解决艺术村工作室的日常用电问题。 “这些就地取材的东西很自然,越看越有味道”,他说。
62岁的“房东”陈友云感慨,现在的村庄多了“人气”。不少儿女在合肥定居的留守老人,已经顺利出租了空余的房子;随着房屋修缮工作开始,村里的木工、瓦工、水电工都找到了活儿……
崔岗村的“轰动效应”也引起了周边县乡的关注。 “来取经的人不少,他们也想在艺术这块蛋糕上咬一口。 ”谢泽说,艺术家进村是村庄发展的一种形式,其他地方按照这个路子,可以变成陶艺村、摄影村、国画村……
本报记者王逸群 实习生桑静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1月18日晚,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进华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提出加快土地流转,这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对复合肥行业来说,既带来机遇也...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