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9月13日刊登《家庭德育:“知”与“行”的尴尬》一文,引发读者对改变家庭德育现状的进一步思考——家庭德育如何面对现实挑战

安徽日报 2013-09-16 00:14 大字

本报记者 朱胜利 汪国梁勇于逾越“成功”藩篱——

成人是成才的基础

日前,有媒体报道研究生毕业的叶某因找不到如意工作,心生怨恨,认为家人对其关心不够,竟将汽油泼向家人想同归于尽。最终,叶某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大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儿童期是青少年心智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7岁之前,人类60%左右的心理和智力基本形成,特别是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已成雏形。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致使许多人人生失败的不是长大后能力积蓄不够,恰恰是孩提时代品格培养的缺失。

品行好、能力强,是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现实中,能力成为人们关注孩子的“焦点”,孩子能力的强弱也因此成为人们衡量其父母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孩子学习好,还能兼习琴棋书画,那么其父母往往也被视为“成功的父母”。在这种“成功”标准下,家长们通常过分专注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有意无意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对此,合肥市家长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特约专家董雪梅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如果不使孩子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即便眼前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才艺出众,从长远来看,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终将受限。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认识到帮助孩子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让孩子先成人,才是真正的成功。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孩子学会做人,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崔跃松表示,不少案例表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或是兴趣班,执着于所谓的能力培养,效果其实并不好。相反,倘若家长将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人格放在首位,强化其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往往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其发挥更大潜能。德育搞好了,可使智育事半功倍。

“德育跟不上,智育越好,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反而越大。 ”长期从事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合肥市永红路小学副校长张轶群说,从家庭教育来看,德育和智育并不是对立的,两者可以同步进行。家长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两者和谐统一于家庭教育中,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正确面对“德育冲突”——

用行动影响孩子的道德抉择

儿子捡到文具,找不到丢失者后据为己有,妈妈教育他捡到东西要交给老师,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儿子反驳说,很多同学捡到文具交给老师后没人领,有的最后就被扔了,怪可惜的,放在自己这里还能变废为用,避免浪费。孩子的话让妈妈不无忧虑,虽然儿子从节约用品的角度考虑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如果儿子总是从为我所用的实用角度考虑,那么将来他就有可能为占有别人的东西而辩护。无故被同学欺负要不要动手反抗,路见不平要不要挺身而出……张轶群随口举的几个例子,生动说明了父母在孩子德育中常常面临着的“德育冲突”尴尬。

“父母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时,不必一味回避德育冲突。德育冲突是社会现实中‘道德冲突\’的反映,是促进孩子品德发展的良好时机。”张轶群说,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种种“德育冲突”不可避免,家长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当孩子遇到道德抉择困境时,家长应主动想办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正确处理理想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的差距。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在灌输道德观念的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 ”董雪梅认为,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如果做不到,会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好逸恶劳、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等,都会给孩子的行为习惯带来不良示范。

家长对孩子的品格熏陶是在有意与无意、计划与无计划、自觉与不自觉中进行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张轶群举例说,有的学生家长喜欢代孩子做作业,其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无形中就在教孩子不讲诚信、畏惧困难等,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完不成一次作业。在她看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人之初,性本善。 ”孩子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家长应懂得言传身教的道理。专家强调,父母要做好孩子的“道德模范”,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的“道德选择”。

新闻推荐

贾仁合同志逝世

本报讯 原合肥市塑料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地市级离休干部贾仁合同志因病于2013年9月20日在合肥去世,享年84岁。贾仁合同志1930年2月出生,河北内邱县人。 194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入党。历任...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