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对策选择

安徽日报 2013-09-23 00:11 大字

杨承刚

21世纪的城市建设已经从粗放型发展转化成节约型发展,节约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正确之路,突出宜居性和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正是这种要求下的现实体现。因此,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应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其宗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色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的城市,有效促进城市在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

1、完善生态规划指引。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将“绿色”和“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规划之中并引导城市发展。要做到绿色生态规划先置,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明确生态底线,在生态底线之上构思城市绿色发展规划方案。因此,合肥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首要任务是以城市生态承载力为依托,建立社会人文、经济、资源、环境的控制型和引导型绿色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2、打造城市生态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合肥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其内涵主要包括生物性资料生产力水平和有效面积,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处理能力和空间潜力。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来说,合肥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应着力减少生态赤字,提高生态承载力。为此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治理、建设并重,提高环境承载容量,建设“两型”社会。要划分生态功能区,增加市区公园与绿地,大力实施“绿色长廊”、“森林城”、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及“蓝天碧水绿地”工程。特别应加强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多种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环巢湖地区联动协作机制,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污水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湖泊污染应急工程、节水减排建设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力争不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合肥市应继续巩固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园林城市”的创建成果,以发展和保护为原则,加大力度实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程,扎实推进景观绿化工程,将地理上的景观与生物学中的生态结合而成,打造有利于完整生物群落的景观。自然地貌植被的建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尊重生态系统形成的周期性,不能急于求成。

3、推广节能绿色建筑。资料表明建筑能耗占我国商品总能耗的比例高达 20%~30%,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于合肥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城市必须减少对自然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了保证生活舒适度又必须消耗大量能源,最直接的节约途径就是开发绿色能源,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阳能。合肥市可以通过对绿色新能源设施给予免税或免息贷款等方式,刺激更多有经济实力的高档住宅小区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安装新能源的制冷采暖及供热水设备,以达到降低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不可能再生能源的消耗。

4、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根据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依据生态补偿理论,通过征税和补贴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使用者付费和受益者付费。未来的绿化除了需要财政的支持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还要在绿化管理上走市场化道路,通过绿地命名权、广告使用权的拍卖,部分年限经营权的出让,或公建民助、民建公助、捐建、认领等社会力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把城市园林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搞好休闲、餐饮服务等发展,如借鉴常州市采取以园养园,与旅游等结合,建一些公园设施,采取租赁经营的模式,满足养护管理的资金需求。只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才能做到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学院经济系)

新闻推荐

泽田滋:“我们的投资选择是正确的”

■ 本报见习记者 何珂对淀川盛馀高科技钢板有限公司总经理泽田滋来说,从日本来合肥的两年,除了饮食有些不习惯,工作和生活都很顺心。“你看,这些墙面都是我们公司的产品,看起来像木板,其实是彩...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