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梦连着中国梦
从一位初出校门的青年学子成长为一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需要多长时间?刘劲松用20年的青春书写了答案。20年来,他始终如一日地坚守着心底的科技创新之梦,在逐梦与筑梦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匆忙的背影和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寻梦·情系桑梓
刘劲松现为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真空电子技术专家,研究员,1967年出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并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20多年前,当一个小伙子怀揣着梦想走出大学校门时,他面对着太多的就业选择,物理电子专业毕业生在当时很吃香。但他出乎意料地选择了老家的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时为电真空研究所),他就是刘劲松。要知道,彼时的电真空研究所刚刚成立不到两年,正处在创业初期,条件简陋,设施陈旧,甚至连厂房都是临时租用的。当待遇与梦想同时摆在他面前的时候,刘劲松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为回报桑梓,也感动于当时研究所所长吴华夏的求贤若渴,更为了让四年大学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刘劲松回到了家乡。
筑梦·实干兴业
刚开始的几年,刘劲松既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技术员,又是搬运工。工作辛苦,待遇一般,艰难困苦的生活,让一些人选择逃离,却让刘劲松更加坚定。20多年中,研究所所址的几次变迁,见证了华东光电的不断发展壮大,也见证了这个追梦人的成长历程与奋斗轨迹。
1994年,研究所任命刘劲松为当时所里拳头产品——高亮度特种单色CRT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单色显示管的科研、生产工作。这对一个年轻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光荣。那段时间,刘劲松和他的团队夙兴夜寐,在试验室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日夜,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嘉奖。
这之后,刘劲松越来越被用户和市场认可,更多的科研任务也接踵而至,但刘劲松乐此不疲,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他感受到离梦想越来越近。在从事特种显示和微波技术研究工作的20多年中,刘劲松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配套研制任务,取得各项科研成果十余项,产品覆盖海陆空天各领域。近年来,刘劲松参与国家急需的新产品研制开发任务,研制开发的飞机着陆灯、高能放电管等系列产品已大面积配装我国新战机中;2008年,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配套开发的我国第一套舱外航天服照明及报警装置成功伴随航天员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工作以外的刘劲松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集各种装备模型,舰船、导弹、重装车等等不一而足,刘劲松说,自己在给客户做整机配套设备时,虽然提供的是一个部分的产品,但很有必要对整机相关参数做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让自己的产品达到最佳状态、甚至超出对方的标准和要求。正基于此,慢慢地,自己对整机的模型感兴趣起来,每生产一个配件时,总会想办法收集一套整机的模型,这一坚持就是10多年。看来,刘劲松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了,连唯一的爱好也与工作息息相关。
圆梦·征程漫漫
付出总会有回报,一次又一次的攻坚克难,一次又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使得刘劲松在科研道路上逐渐成长起来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一系列荣誉。如今的刘劲松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空军科技进步奖1项等科技奖励,获国家专利近40项,同时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持之以恒,坚持向心中的那个方向、那个梦想努力,这是成功的基础。创新,是一个企业、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正是靠着自主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这种创新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最后,研究所和我个人今天取得的成绩其实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团队。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搞英雄主义,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成气候的。”面对诸多响当当的荣誉,刘劲松显得异常的平静和淡然。
当初的目标早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但如今的刘劲松依旧没有驻足,因为在科研的道路上永远没有尽头。“我对这份事业充满热爱,对研究所充满感情。”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刘劲松的眼光一直在更前方。如今的他,不再满足于个人的成功,而是积极地帮助别人、尽心地培养年轻人,“生活在不断改善、所里的条件也会越来越好,看着刚进研究所的这些年轻人就经常会想起自己的过去,真心希望他们能早日成长起来,成为所里科研项目中独当一面的人才。”
新闻推荐
9月4日,几艘货船通...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